正文 第5章 灸法的種類和操作方法(1)(3 / 3)

2.化膿灸(又稱瘢痕灸)本法也是直接灸的一種,施灸時多選用小艾炷,可在施灸穴位的皮膚上塗少許石蠟油或蒜汁或其他油劑,使艾炷易於固定,同時選擇平整而舒適的體位,即將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粘固,用火點燃艾炷尖端使之均勻向下燃燒施灸,需待艾炷燃至底部,除去艾灰,更換新炷再灸。每次換新炷時,需重新塗油質1次,一般灸7~9壯。在施灸過程中,當燃艾燒近皮膚,患者感到灼熱痛時,術者可輕輕拍打施灸部位四周,以減輕疼痛。待灸至預定壯數後,可在施灸部位敷貼灸瘡膏(淡膏藥)或一般膏藥,用消毒紗布蓋好,然後用膠布固定,以防感染。通常灸後局部起一小水皰,3~5天後在灸處開始化膿,1周左右形成灸瘡。化膿期每天換藥1次,經5~6周後灸瘡結痂脫落,局部留有瘢痕。此法施灸前須征得患者同意,方可使用此法施灸。此法多用於背部及四肢穴位,禁用於麵部。灸後一旦繼發感染,應予治療。

化膿灸是良性刺激,能改善體質,增強抗病能力,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作用。灸瘡化膿屬於無菌-性,無須顧慮,這和一般瘡癤或創傷性炎症不同,隻要化膿而不彌漫擴大,可以連續施灸。此法適用於哮喘、慢性腸胃病、肺結核、瘰鬁、痞塊、癲癎、發育障礙(發育不良)、慢性支氣管炎、體質虛弱等慢-性疾病以及皮膚潰瘍日久不愈、痣、疣、雞眼和局限難治的皮膚病。對高血壓、中風的防病保健也有較好作用。

臨床實踐證明,本法確有良好療效。但因其灼痛而留有瘢痕,不易被患者接受,因而影響了它的使用範圍。為了使患者易於接受,除在施灸部位四周拍打外,還可采用下列方法以減輕患者灼痛感。

注射麻醉:即用0.2%普魯卡因1~2ml做施灸處皮下注射局麻,可減輕灼痛。

塗藥麻醉:藥用川烏、細辛、花椒各30g,蟾酥1.8g,用75%乙醇300ml浸泡24小時,取棕紅色上清液備用。取中藥液外塗施灸處局麻。

用上法無痛施灸法施灸,取得了較好效果。

本法禁忌:凡身體虛弱、糖尿病、皮膚病及頭麵部不宜用此法。

3.發皰灸用小艾炷,此法也是直接灸的一種。施灸前先在施灸穴位皮膚上塗以少量蒜汁,然後將艾炷置其上粘固,用火從艾炷的頂尖輕輕接觸點燃,使之均勻向下燃燒,待病人感到發燙後再繼續灸3~5秒。此時施灸部位皮膚可出現比艾炷略大一點的黃斑,隔1~2小時後局部發皰,不需要挑破,3~4日後可自然吸收,短期內留有色素沉著,無瘢痕。此法適用於哮喘、肺結核、瘰鬁、肝硬化腹水及癤瘡、皮炎、疥癬、白癜風等一般慢性虛寒性疾病。

4.隔薑灸就是用薑片作間物灸。生薑辛溫無毒,能開發通散,調和營衛,散寒發表,祛痰下氣,消水化食,調中暢胃,開宣肺氣。施灸時,取鮮生薑切成0.2~0.3cm的薄片一片,在中心處用針穿刺數孔,放在施灸穴位上,上置艾炷點燃施灸。艾炷燃盡,更換新炷,一般連灸5~7壯。灸中如病人感到灼燙不能忍受時,可用鉗子將薑片向上提起或緩慢移動薑片,或在薑片下方襯一些紙片或幹棉花,待灼燙感消失後放下再灸。灸至局部皮膚潮紅為度。此法簡便,易於掌握,一般不會引起燙傷,可以根據病情反複施灸。如不知火熱之輕重,任其灸燃,可能發生水皰。處理水皰的方法,可以用微針在水皰邊刺入貫透之,壓去水液,以脫脂棉拭幹,外以消炎油膏敷貼,上蓋紗布,外襯棉花,膠布固定,每日更換,至愈為止。

此法適用於一切虛寒證。對寒-性嘔吐、腹痛、泄瀉、遺精、早泄、陽痿、不孕症、痛經、麵癱及風寒濕痹療效較好,也可用於皮膚冷痛、凍瘡、各種皮炎、瘡癬等皮膚疾病。

5.隔鹽灸就是用食鹽填臍作隔物灸。故又稱神闕灸。施灸時,取純淨食鹽研細,填平臍孔(臍窩突起者,可用濕麵條圍臍如井口,然後再填鹽),在鹽上置大艾炷,或在鹽上放置薑片、藥餅等隔物上置大艾炷,點燃施灸,一般施灸3~7壯。灸中如患者稍感灼痛,即更換新炷再灸。此法適用於中寒、腹痛、吐瀉、痢疾、淋病、陽痿、滑泄、中風脫證、不孕症等。此法還有強壯保健、美容、抗衰老作用。用大艾炷連續施灸,有回陽救逆固脫作用,用治大汗亡陽、肢冷脈伏的虛脫證有效。施灸時不計壯數,灸至汗止脈複,四肢複溫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