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肥瘦之不同肥人脂肪較多,肌厚膚壅,不易傳熱,感艾氣不足,壯炷宜較瘦者為多,炷大如米粒。
6.施灸部位之不同在肌肉豐厚的腰背、臀腹、臂等處,宜大炷多灸;在肌肉淺薄的頭麵、頸項、四肢末端宜小炷少灸。
7.敏感性者與遲鈍性者對於感受性之敏感者,當灸炷燃至中途時,即移去之,重更1枚,待接近皮膚即去之,反複更換,至著膚為止。灸小兒亦須如此。遲鈍性者,炷宜稍大。
8.施灸經驗之有無未接受過施灸之病人,初起亦宜小炷,壯數亦宜少,以後逐日增加。
9.症狀情況凡病屬亢進性疾患(如疼痛、痙攣、搐搦等)炷宜稍大,壯數宜多。虛弱症狀、功能減退、麻痹不仁、痿弛無力,宜小炷而壯多。
10.勞動不同體力勞動者比腦力勞動者,艾炷宜大,壯數宜多。
11.營養不良者所用艾炷宜小,壯數適中,大炷則絕對禁忌之。
12.灸法不同凡直接著膚灸者,一般以麥粒大小艾炷為宜,每穴灸5~7壯,小兒3~5壯,每次灸3~5穴。但急救時,可不計壯數,直到陽回脈起為止。
13.病情不同在施灸時,應結合病情,對沉寒痼冷,元氣將脫等證,宜大炷多灸;對外感風寒則宜小炷,不宜重灸,否則可致火邪內鬱而產生不良後果。
總之,灸炷大小、壯數多少,須視疾病之種類、病情之輕重、病程之久暫與病者之體質等具體情況而變通之,不必拘泥。
(三)灸刺激強度與補瀉手法
病有輕重,體有強弱,人有大小,故灸刺激之強度,應視病者具體情況而定,當分別強弱,以適應其症狀,此炷之所以分大小與壯數之多少也。其標準,大致可分強、中、弱三種。
強刺激:其艾炷為大炷,撚成硬丸,12~15壯。
中刺激:其艾炷為中炷,撚成中等硬丸,7~10壯。
弱刺激:其艾炷為小炷,宜鬆軟而不緊結,3~5壯。
施灸時,需采用何種施灸手法,需根據辨證而定。虛證宜補,用弱刺激;實證宜瀉,用強刺激;虛實雜夾證宜平補平瀉,用中刺激。因此,施灸手法很重要,是達到治病宜補宜瀉之關鍵。
艾灸施補:於點燃艾炷後,不吹其艾火,待其慢慢燃盡自滅,火力微緩而溫和,且時間較長,壯數較多,灸畢要用手按其施灸部位,使灸氣聚而不散。如用艾條灸,可取用雀啄灸弱刺激,每穴灸0.5~2分鍾,或溫和灸,回旋灸3~5分鍾,以促進機體生理功能,解除過度抑製,引起正常興奮。
艾灸施瀉:於點燃艾炷後,連吹旺火,促其快燃,火力較猛,快燃快滅,當患者感覺灼燙時,即迅速更換艾炷再灸,灸治時間較短,壯數較少。灸畢不按其穴,以冀開其穴邪氣易散。若用艾條灸,可選用溫和灸或回旋灸,每穴每次灸10分鍾以上的強刺激,以達鎮靜,促進正常抑製。
(四)施灸的體位和順序
1.施灸的體位選擇臨床施灸應選擇合適的體位,以達到方便醫生施灸操作,有利於準確選穴和安放艾炷施灸。病人感覺自然舒適,並能堅持施灸的全過程,或根據施灸操作要求,適當變換體位。
2.施灸的順序施灸的順序,臨床上一般是上部一下部一背部一腹部一頭部一四肢一陽經一陰經。
施灸壯數先少後多,施灸艾炷先小後大。
按這種順序進行,取其從陽引陰而無亢盛之弊。如不按順序施灸,先灸下部,後灸頭部,患者可能會出現頭麵烘熱、口幹咽燥等不適感。
當然臨床施灸,應結合病人病情,因病製宜,靈活應用。如脫肛施灸,就可先灸長強穴以收腸,再灸百會穴以舉陷。
(五)常用灸法的操作方法
根據灸法的種類不同而有不同的操作方法。現將常用灸法的操作方法介紹如下:
1.非化膿灸(又稱無瘢痕灸)本法是直接灸的一種,但以不燒傷皮膚為度。施灸時多選用中、小艾炷。操作時,先在選好穴位的皮膚上塗些凡士林或石蠟油、甘油,使艾炷易於粘附固定,然後選用中或小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粘固,再從上端點燃施灸。當艾炷燃燒至患者有灼熱感時,即將艾炷壓滅或用鉗子取下,再更換新艾炷施灸,一般灸3~7壯,以局部皮膚出現紅暈、無燒傷、患者自覺舒適為度。灸治完畢後,可用油劑塗抹,以保護皮膚。此法適用於哮喘、眩暈、慢性泄瀉等一般性虛寒病輕證和疥癬、濕疹、痣、疣及皮膚潰瘍不愈。因不起皰,不潰爛化膿,不遺留瘢痕,易為患者接受,但療效不如瘢痕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