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軍事威脅論”的形態演變(2 / 3)

(四)海上軍事活動正成為“中國軍事威脅”的新注腳

美國國務卿希拉裏指責中國不斷加強在太平洋的海上軍事活動,宣稱中國的南海領土主張超出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允許的範圍,強調“南海海域航行自由關乎美國利益”,美“支持那些正被中國領土主張‘所威脅’的國家”。美軍前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威拉德稱,在“中國周邊國際水域的海事安全方麵,美國及其盟友正麵臨來自中國的挑戰”。日本首相野田佳彥3月在防衛大學講話時稱,由於中國不斷增強軍備,“在周邊海域的活動越來越活躍”,“我國的周邊環境越來越嚴峻”。野田佳彥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專訪時還宣稱,“日趨強大的中國軍隊在東海和南海不斷增強的活動”,正在給日本的安全環境造成“不確定因素”;日本應與亞太鄰國進行更緊密合作,“以說服中國日益自負的軍隊遵守國際社會共同的海事規則”。日本政府對我海軍例行遠海訓練始終保持高度警惕,日媒體炒作我海軍艦艇編隊穿越宮穀海峽,熱議我航母海試情況及意圖。俄羅斯科學院遠東所日本研究中心主任基斯塔諾夫就此分析,“日本政府越來越重視與中國對抗的可能性”,“在減少坦克數量,增加潛艇數量”。

(五)“網絡威脅”正成為“中國軍事威脅”的新熱點

網絡攻擊、網絡作戰始終是美日等西方國家關注的重點,當前更是成為體現“中國軍事威脅”的“現實威脅”。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3月份向國會提交的一份報告稱,“中國在計算機網絡行動能力上取得了長足進展,足以在衝突中對美國軍事行動構成真正威脅”;指責中國軍方與國內大型電信企業關係密切,由於美使用的網絡路由器零部件很多是在中國生產,認為這可能導致關鍵基礎設施係統和網絡出現“災難性故障”。在去年9月美日兩國首次有關加強網絡攻擊對策的外交和防衛當局協商會議上,美提出要“監視漢字信息”,妄稱“發動網絡攻擊的代理網站大部分使用的是中文,越來越擔心中國軍方和‘網絡民兵’聯合起來發動網上攻擊”。《華盛頓郵報》去年12月刊登題為《中國的網絡戰爭》的社論,無端指責“主要由中國軍方支持的黑客每天都在試圖侵入美國政府機構、防務承包商、技術公司和供電供水公司的電腦係統”。日本也宣稱政府機構遭到的網絡攻擊,“90%來自中國”。澳大利亞政府以所謂“確保網絡安全”為由,禁止中國華為公司參與澳全國寬帶網建設項目。英國《金融時報》網站稱,“中國不僅熱衷在互聯網上竊取機密,還利用網絡進行攻擊,特別是針對西方防務公司進行攻擊,這種威脅日益引起西方國防部門的重視”。

二、新一輪“中國軍事威脅論”的本質

美日等不斷炒作“中國軍事威脅論”,其根本目的是詆毀和否認中國和平發展道路,阻滯和幹擾中國正常的軍事現代化發展,惡化中國周邊安全環境。同時也應看到,少數西方國家在中國和平發展的關鍵階段再掀“中國軍事威脅論”逆潮,也有其不可告人的險惡用心。

(一)為美國全球戰略重心東移提供借口和支持

美國戰略重心“重返亞洲”後,反複宣稱美在亞太地區“擁有重大安全利益”,“對該地區的盟友與夥伴肩負重大的安全責任”;強調美希望通過重新平衡在亞洲的軍事力量,促使中國的崛起更具“建設性”。其基本途徑就是“爭取聯手各國建立安全機製的姿態,博得亞洲各國的好感”。通過羅列所謂“證據”、編織所謂“理由”、提出所謂“忠告”的方式,快速提升“中國軍事威脅”的警戒度,將中國的“軍事威脅”作實,能為美在亞洲地區軍事力量調整找到最好的借口,能為尋求臨時同盟和夥伴創造更有利的條件,甚至會得到個別國家盛情“邀請”的機會。

(二)離間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合作關係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與周邊國家形成了以政治互信為基礎、以實體經濟為主體、以經濟合作為動力、以文化交流為紐帶的互利共贏局麵,構建了以中國為中心的資本、技術和人員的亞洲經濟循環圈。在金融危機繼續發展、反恐戰爭已告一個段落的背景下,美國“重返亞洲”更加強調“重新分配我們的資源”,追求的是實際利益,包括促進更多資本向美國“回流”。充分利用亞洲個別國家經濟上依賴中國、安全上偏向美國的“二元心理”,降低有關國家與中國的密切經濟合作關係,推進《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PP),是美當務之急。而大打“中國軍事威脅”牌,成為美國拉攏、勸誘其他國家最省力、最省錢的工具,並能為自己貼上“維護國際道義”的“護身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