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軍事威脅論”的形態演變(1 / 3)

“中國軍事威脅論”的形態演變

重點話題

作者:溫冰

美國高調“重返亞洲”,引發亞太地區特別是東亞地區安全形勢發生深刻變化,也導致中國“被關注”、“被定位”、“被解釋”的頻率大幅上升。在此背景下,美國等西方國家長期炒作的“中國軍事威脅論”也正進入深度發酵期。在繼續鼓噪中國軍事“不透明”、戰略意圖“不清晰”、軍力發展超出自身安全需要、隱瞞國防開支等議題的基礎上,“中國軍事威脅”的炒作重心正向“戰略不確定性”等新型議題轉變。這一新的變化趨勢,需要引起我們高度重視。

一、當前“中國軍事威脅”的主流論調?

(一)“中國不確定論”正成為“中國軍事威脅”的新基石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不斷放大中國和平發展所麵臨的矛盾問題,預言中國的發展進程可能會隨時中斷,強調中國在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麵都具有“不確定性”,渲染“中國比任何其他大國都更充滿變數”。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羅姆尼宣稱,中國經濟雖然增長很快,“但在許多方麵比較脆弱,隨時可能出現反轉”,“我希望這種情況不會發生,但那並不是如預想中的那樣穩定和可知可測”。在渲染“中國不確定論”的基礎上,一些西方國家以其價值判斷標準,著力將所謂“不確定性”引伸為中國是“具有野心的國家”,將運用武力“對鄰國進行恐嚇”,並可能借助武力擴張轉嫁內部危機。在軍事方麵,美借我與周邊一些國家存在的矛盾糾紛,刻意突出“中國在如何運用其不斷擴大的軍事能力問題上仍然存在很多不確定性”,“中國軍事和安全事務透明度有限的情況更加加劇了這種不確定性”,“這些不確定性有可能增加誤解和錯誤估量的可能性”,指責中國的軍力發展“具有欺騙性”。

(二)“牽製中國”正成為“中國軍事威脅”的“新佐證”

與當年試圖“唱衰中國”的做法類似,一些國家不顧事實,熱衷於預測中美對抗,炒作美國對中國的“軍事圍堵”,放大一些周邊國家的質疑,強調所謂對中國的“牽製”正是源於應對“中國軍事威脅”的需要。在這一炒作過程中,日本正成為“急先鋒”。 日本多家大報稱,第6屆太平洋島國峰會的召開,“體現了日美在太平洋戰略上合作以共同防範中國的思維”,“美國、日本和澳大利亞合作牽製中國進入該區域的局麵已經清晰”。《日本經濟新聞》5月文章認為,日美兩國正越來越多地采用“日美+1”模式,通過日美與印度、菲律賓等國新的合作框架,“牽製向南海和印度洋進發的中國”。《產經新聞》稱,“為適應亞太地區的安保環境,澳大利亞開始大幅調整現有防務體製”,以期實現與旨在應對“中國軍事威脅”的美軍之間的互補。《日本經濟新聞》5月刊登了題為《印度針對中國加速增強軍備》的文章。《產經新聞》宣稱“為對抗在海上擴張的中國”,越南正試圖借助俄羅斯這塊“盾牌”來對抗中國。

(三)中國軍事發展被視為“中國軍事威脅”的新升級

中國軍事現代化正常、合理和有限的發展,也成為“中國軍事威脅論”的重要“證據”。美國《華爾街日報》1月刊登題為《中國將目標對準美國海軍軍力》的文章,指責“中國軍方所實施的軍事現代化戰略以阻斷美軍進入西太平洋為主旨”,“中國現在擁有29艘配備反艦巡航導彈的潛艇,而2002年僅有8艘”,“在1995年或2000年,(美國)航母麵臨的威脅還微乎其微,但現在這種威脅相當顯著”,中國“試圖挑戰美在西太平洋地區的軍事主導地位”。 美國《防務新聞》周刊4月文章稱,“中國正在研發十類致命性武器”,包括“計算機網絡作戰能力、精確打擊導彈、一體化防空作戰能力”等,可在“包括南海和台灣在內的大中華地區對美軍的任何行動實施壓製和打擊”。美國2012年《中國軍力報告》,指責中國發展“先進的巡航導彈、中短程常規彈道導彈、反艦彈道導彈、太空反製武器和電腦網絡空間軍事實力,旨在為執行反介入\區域拒止任務”;刻意對比中印兩國經濟和軍事實力增長速度,宣稱由於無法維持與中國的力量均勢,“印度不得不將中國視為潛在的軍事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