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血海穴血海可以治療皮膚病,如蕁麻疹、濕疹等,是一個非常有效的防治穴位。皮膚病多因脾虛易感外濕所致,脾失健運不能化濕,則致濕邪下注,於是皮膚就容易出現濕疹、隱疹、丹毒、疔瘡、神經性皮炎等病症。根據中醫“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觀點,可刺激血海穴涼血、熄風、止癢。刺激血海穴,既可以直接用手按揉,也可以用刮痧板的尖端點按,對促進血液運行,改善微循環、調節新陳代謝、提高機體正常活動等有奇效。
按摩三陰交穴三陰交在內踝尖向上三寸的位置。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闕陰肝經三條陰經在這裏交相會合,所以稱為三陰交。它可是女性朋友的保健穴,按摩三陰交穴,可解泱血虛、血淤、血熱的問題。女性朋友應該每天堅持按揉三陰交穴,力量不需要太大,出現輕微酸脹感即可,時間可以稍長一些,左右每穴可點按大約10分鍾。在堅持按揉的過程中,女性的血氣就會變得越來越充盛,皮膚越來越紅潤、亮澤。
如何預防大寒易得的皮膚瘙癢?
中醫認為,許多人氣虛,則衛氣不固,血虛則可生風,氣血兩虛則皮膚失於濡養,營衛二氣有失,就易受風寒、風熱的侵擾,造成皮膚痛癢。中醫認為,“風盛則癢”,古代醫書說,“邪氣中經,則身癢而隱疹”,“邪氣”分內邪和外邪,或內風、外風,即體內形成的邪氣和來自外部的邪風。老年人肺脾虛損,如果再飲食不節,外受風邪,易使人皮膚發生痛癢。
在大寒時節,老年人預防皮膚瘙癢,要注意飲食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攝取足夠的維生素,並保持大便通暢。對燒烤煎炸類食品,以不吃為好。環境上,要注意室內環境適宜,保溫保濕。暖氣不要太熱,也不要太低,過涼過熱,過濕潤或幹燥都不好。如果過於幹燥,應使用加濕器。也可用爐甘石洗劑,白醋與甘油以1:3的配比混合,對局部皮膚塗擦和外洗有解癢作用。或者用百部、地膚子、雄黃、野菊花等煮水外洗也具有止癢效果。
大寒時節如何預防傷寒?
大寒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氣溫低、氣候幹燥,受冷空氣、寒潮侵襲後,氣溫可出現驟降。老年人多屬腎陽不足、氣血虧虛之體,如不注意保暖,被寒邪外襲,就容易患傷寒。傷寒類似感冒症狀,老人該如何預防冬季的傷寒呢?
要避免受寒。人體遭受寒冷的襲擊後,兔疫力可在短時間內迅速下降,上呼吸道的防禦功能減弱,平時存於鼻、咽、喉部的病毒和細菌會乘虛而入使人發病。由此可見,高齡老人在寒冷的冬季尤應注意禦寒保暖,避免因受寒而引發感冒。
立春正月節坐功
每天晚上,盤腿坐,兩手相疊按左大腿上,上體連頭向右轉,目視右後上方,呈聳引勢,略停幾秒鍾,再緩緩轉向左方,動作如右。左右各做15次。然後上下牙齒相叩,即叩齒36次,漱津(即舌舐上齶,並兩頰、上下齒唇間,此時唾液則增加分泌,養生家稱為津液)幾次,待津液滿口分3次咽下,意想把津液送至丹田。如此漱津3次,一呼一吸為一息,如此36息而止。此功法可改善風氣積滯、頸項疼痛、耳後痛、肩臂痛、背痛、肘痛等。
雨水正月中坐功
每天晚上,盤坐,兩手相疊按右大腿上。上體向左轉,脖項向左扭轉牽引,略停數秒鍾,再以同樣動作轉向右。左右各做15次。然後上下牙齒相叩,即叩齒36次,漱津(即舌舐上齶,並兩頰、上下齒唇間,此時唾液則增加分泌,養生家稱為津液)幾次,待津液滿口分3次咽下,意想把津液送至丹田。如此漱津3次,一呼一吸為一息,如此36息而止。此功法可改善三焦經絡留滯邪毒、咽喉幹腫、嘔吐、呃逆、喉痹、耳聾、多汗、目銳眥痛、麵頰痛等。
驚蟄二月節坐功
每天清晨,盤腿坐,兩手握拳。頭項向左右緩緩轉動各4次。兩肘彎曲,前臂上抬至與胸齊平,手心朝下,十指自然拳曲。兩肘關節同時向後頓引,還原。如此反複做30次。然後上下牙齒相叩,即叩齒36次,漱津幾次,待津液滿口分3次咽下,意想把津液送至丹田。如此漱津3次,一呼一吸為一息,如此36息而止。此功法可改善腰脊脾胃蓄積之邪毒、目黃口幹、齒鼻-出血、頭風麵腫、喉痹、暴啞、目暗畏光、鼻不聞臭、遍身疙瘩等。
春分二月中坐功
於每天淩晨1:00~5:00之間,身體盤坐,吸氣時,兩臂向左前側抬至與肩平,頭頸扭轉至右後側,視線跟隨頭頸看向後方;稍停後呼氣,兩臂回落,頭頸轉回正前方,恢複初始姿勢。再吸氣,兩臂如之前所做向右前側抬起,頭頸轉向左後方。如此左右交替6~7次。然後叩齒36次,深呼吸、鼓漱、咽津各9次。經常做此練習可防治胸臆、肩背痛、齒痛頸腫、寒栗、熱腫、耳聾耳鳴、皮膚瘙癢等。
清明三月節坐功
每天清晨,盤腿而坐,兩手做挽弓動作。左右兩手交換,動作相同,方向相反,各做56次。然後上下牙齒相叩,即叩齒36次,漱津幾次,待津液滿口分3次咽下,意想把津液送至丹田。如此漱津3次,一呼一吸為一息,如此36息而止。常做此功法可改善腰脊腸胃虛邪積滯、耳前熱、苦寒、耳聾咽痛、頸項肩臂疼痛、腰軟等。
穀雨三月中坐功
每天清晨,自然盤坐,右手上舉托天,指尖朝左;左臂彎曲呈直角,前臂平舉在胸前,五指自然彎曲,手心朝胸,同時頭向左轉,目視左前方。然後左右交換,動作相同,左右各做35次。然後上下牙齒相叩,即叩齒36次,漱津幾次,待津液滿口分3次咽下,意想把津液送至丹田。如此漱津3次,一呼一吸為一息,如此36息而止。常練此功法可改善脾胃結塊淤血、目黃、鼻出血、頜腫、臂外痛、掌中發熱等。
立夏四月節坐功
於每天5:00~7:00之間,一腿盤坐,一腿彎曲,屈膝,兩手交叉抱膝,手與膝力爭兩三秒鍾。兩腿交替,左右各抱膝35次。然後上下牙齒相叩,即叩齒36次,漱津幾次,待津液滿口後分3次咽下,意想把津液送至丹田。如此漱津3次,一呼一吸為一息,如此36息而止。此功法可改善風濕留滯、經絡腫痛、臂肘攣急、手心熱、嬉笑不休等。
小滿四月中坐功
於每天5:00~7:00之間,盤腿坐下,左手按住左小腿部位,右手上舉托天,指尖朝左。然後左右交換,動作相同,各做15次。然後上下牙齒相叩,即叩齒36次,漱津幾次,待津液滿口分3次咽下,意想把津液送至丹田。如此漱津3次,一呼一吸為一息,如此36息而止。此功法可改善肺腑蘊滯邪毒、胸脅支滿、心悸怔忡、心痛、掌中熱等。
芒種五月節行動
於每天5:00~7:00之間,自然站立,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兩手由胸前上提,手心向上,然後外旋,向上托起,兩臂伸直,手心向上,十指尖朝後,腹向前挺,背向後壓,頭後仰,目視雙手,略停數秒,雙手經體側徐徐下落。如此反複做35次。然後上下牙齒相叩,即叩齒36次,漱津幾次,待津液滿口分3次咽下,意想把津液送至丹田。如此漱津3次,一呼一吸為一息,如此36息而止。此功法可改善腰腎蓄積虛勞、咽幹、胃痛、目黃脅痛、消渴、善笑善驚善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