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冬至 陽氣初生補腎填精不要省(1 / 3)

黃帝內經冬至養生經

每年公曆的12月22日前後,太陽黃經達2700時就是二十四節氣的“冬至”。冬至時節意味著數九寒天開始了,每9天為一個“九”。冬至日太陽高度最低,日照時間最短,地麵積蓄的熱量最少,天氣也最冷,中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中醫認為“氣始於冬至”,冬至是養生的大好時節,此時科學養生有助於保證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冬至時節飲食宜多樣,穀、果、肉、蔬合理搭配。食宜清淡,不宜吃濃濁、肥膩和過成的食品。

在精神調養方麵,要盡量保持精神暢達樂觀,心態平和,不要強求名利、患得患失。有意識地發展心智,培養良好的性格。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生活樂趣,合理用腦,不為瑣事勞神。避免勞累過度,積勞成疾,同時要注意加強身體鍛煉。

還要預防疾病。冬至是最冷季節的開始,患心髒病和高血壓病的人往往會病情加重,患中風者也增多。隨時觀察和注意病情變化,定期去醫院檢查,服用必要的藥物,控製病情的發展,防患於未然。

冬至氣候

陽氣始生,氣溫繼續下降

陽氣始生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數九寒天從冬至開始。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日“冬至”。冬至期間,西北高原平均氣溫普遍在。℃以下,南方地區也隻有60C~80.

氣溫繼續下降冬至之前經過了夏秋兩季,地麵儲存的熱量仍有存餘,直到冬至,地上還有積蓄的熱量向空中散發,所以近地麵氣溫還沒有降到最低。而冬至之後,雖然太陽逐漸北移,但由於地麵得到的熱量少,而向空中散發的熱量多,所以氣溫會繼續下降。

人體反應

陽氣減弱,易得寒邪

陽氣減弱冬至時分,生命活動開始由盛轉衰,由動轉靜。此節氣氣溫驟然下降,人體不能適應這種變化,就會感受寒邪,發生疾病。而寒為陰邪,易傷人體陽氣。

心血管神經脆弱寒冷能刺激交感神經興奮,導致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的失調,使細小動脈收縮,外周血管阻力增大,同時血液黏稠度增高,血凝時間縮短,血流速度緩慢容易引起血液淤滯或血管梗死,從而誘發中風、心絞痛、心肌梗死等危重病症。

養生原則

及時進補,最好從中年開始

及時進補“今年冬令進補,明年三春打虎”,由這句諺語就能看出,弩至在養生保健方麵是一個多麼重要的節氣,主要是因為“冬至陽生”。按八卦學說,此時為地雷複卦。卦象中上麵五個陰爻,下麵一個陽爻,象征陽氣的初生。中國古時曾將冬至定為子月,即一年的開始。在一天十二時辰中,子時也是人體陽氣初生的時間。古代養生修煉非常重視陽氣初生這一時期。認為陽氣初生時,要像農民育苗、女性,懷孕一樣,需小心嗬護,精心調養,使其逐漸壯大。因為隻有人體內的陽氣充足,才會達到祛病延年的目的。所以子時、子月便在養生學中有著重要的地位。

食補更重要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在冬季調養中尤為重要。冬季溫度低,人體為保持一定的熱量,必須增加體內糖、脂肪和蛋白質等物質的分解,產生更多的能量,以適應機體的需要。因此,應多吃富含糖類、脂肪、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同時,寒冷也影響人的泌尿係統,促使排尿增加,較多的鈉、鉀、鈣等無機鹽隨尿排出,因此要補充相應的食物。這些物質必須靠大量飲食攝人才能得以保障。

最好從中年開始進補《黃帝內經》講,男子在40歲以前,精力旺盛,肌肉飽滿,筋骨強健;40歲後則開始出現“腎氣衰”現象。而女子35歲前身體健壯,麵貌嬌嫩,頭發生長旺盛;35歲後,精力開始不濟,麵部開始焦枯,頭發開始脫落。因此,正常人進補,男子宜在40歲左右開始,女子宜在35歲左右開始。具體進補方法,本著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可去醫院請中醫師確診屬於哪類症候,再選擇相應的補藥,使補得其所,補而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