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大雪養生經
每年公曆12月7日或8日,太陽黃經達2550時為二十四節氣之一的“大雪”。
這個季節,老年人要防止摔傷,老年人摔傷以手腕、股骨等處骨折居多,從預防的角度看,老年人在雪天應減少戶外活動。
飲食養生要注意養胃氣,晨起服熱粥,特別是羊肉粥、糯米紅棗百合粥、八寶粥、小米牛奶冰糖粥等最適宜。晚餐宜節食。飲食忌黏硬生冷。多飲水,冬日雖排汗排尿減少,但大腦與身體各器官的細胞仍需水分滋養,以保證正常的新陳代謝。
冬日陽氣肅殺,夜間尤甚,起居養生應早睡晚起。早睡以養陽氣,遲起以固陰精。冬屬陰,注意保暖,以固護陰精為本,宜少泄津液。故冬去寒就溫謬,預防寒冷侵襲是必要的。大雪節氣,我們應注意風邪和寒邪的侵入,尤其是頭部和腳鄙。這是因為,一些疾病的發生與不注意保暖有很大的關係。中醫認為,人體的頭、胸、腳這三部位最容易受寒邪侵襲。但不可暴暖,尤忌厚衣重裘。
注意精神調養,大雪時節易使人身心處於低落狀態。改變情緒低落的最佳方法就是多做運動,如慢跑、跳舞、滑冰、打球等,都是消除冬季煩悶、保養精神的“良藥”。
大雪氣候
降大雪,溫度降到。℃以下
降大雪甚至暴雪大雪節氣常在12月7日前後到來,在強冷空氣前沿冷暖空氣交鋒的地區會降大雪,甚至暴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雲“十一月節,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之說,故而將其稱之為“大雪”。
最低溫度降到。℃以下大雪節氣表示這一時期降大雪的起始時間和雪量程度,它和小雪、雨水、穀雨等節氣一樣,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節氣。大雪之後往往會有比較大的降水量,也就是雪下得大而且降雪的範圍廣。大雪之後北方的氣溫普遍降到。℃以下,寒氣襲人,進入隆冬。
人體反應
血壓升高,熱能散失多
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冬季,早晨天氣寒冷,血管和神經受到刺激,交感神經興奮,血管收縮,從而增加了血液流動的阻力,一夜睡眠後,身體裏的水分減少,增加了血液的黏稠度,使血壓升高。
人熱能散失多冬天的寒冷氣候影響人體的內分泌係統,使人體的甲狀腺素、腎上腺素等分泌增加,從而促進和加速蛋白質、脂肪、糖類三大類熱源營養素的分解,以增加機體的禦寒能力,這樣就造成了人體熱量散失過多。
養生原則
先養脾胃,保暖藏神
進補前,先養脾胃中醫認為,大雪時節,積雪冰封,萬物閉蕆,陽氣潛伏,是人體進補的大好時節,但應注意養宜適度、養勿過偏。古日“秋冬養陰”,陽虛病人,冬季溫補陽氣的同時,也應注重養陰,補充人體的陰精。陰精的充沛,也有利於陽氣的生長。同時對冬不受補的人,要注意應在進補前先調理脾胃。受補還是不受補,關鍵在脾胃。隻有脾胃功能正常,消化吸收功能才好。
寒冬保暖防疾病冬季氣候寒冷,容易誘使慢性病複發或加重,因此應注意防寒保暖,備好急救藥品。值得一提的,是南方此時正是季節轉換,晝夜溫差變化較大,是中風易發作的時節,患有高血壓、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的中風高危人群,以及曾中風已愈的人群,都要時刻警惕中風。同時還應重視耐寒鍛煉,提高禦寒及抗病能力,預防呼吸道疾病的發生。
要放鬆心情,防傷腎中醫認為,腎主前後二陰,腎藏精充於腦。大小便和神誌的相關改變,一定程度的驚恐,對人體有保護作用。因為當人體警覺時,可以避免機體遭到一些危險和傷害。但過度恐懼會傷及腎氣,使腎氣下陷。兒童二便失禁多見,成年人常無明顯腎虛而出現遺精、滑精等腎虧表現時,多與受到恐懼等因素相關。冬季的神養,主要是藏神,以使誌伏。
大雪食補
溫熱補益,養陽滋陰
溫熱補益天氣越來越寒冷了,在寒冷的天氣中選擇一些溫熱補益的食物來調節自己日常的飲食,以此來達到強身健體和暖身禦寒的目的。可選擇羊肉、牛肉、雞肉、蝦仁、桂圓、紅棗等,這些食物中富含蛋白質及脂肪,產熱量多,對於素體虛寒、陽氣不足者尤其有益。
養陽滋陰以達陰陽平衡元代忽思慧《飲膳正要》中指出,冬氣寒,主張進熱食,並給予溫補陽氣類膳貪。但同時還應以保陰潛陽為原則,為使“陰平陽秘”,防治上火,冬季宜配食鱉、龜、鴨、鵝、藕、黑木耳等護陰之品,尤其是一些體弱多病、精氣虧損的中老年人,以求陰陽平衡。另外,每天還應補充水果,多吃柚子、蘋果等生津類水果,對抵禦冬季幹燥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