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霜降養生經
每年公曆10月23日前後為霜降。古籍《二十四節氣解》中說:“氣肅而霜降,陰始凝也。”可見,霜降表示天氣逐漸變冷,露水凝結成霜。此時,中國黃河流域已出現白霜,千裏沃野上,一片銀色冰晶熠熠閃光,此時樹葉枯黃,開始落葉了。
霜降時節是秋冬氣候的轉折點,也是陽氣由收到藏的過渡,養生時應注意做好“外禦寒、內清熱”,這是關鍵。因為,霜降時節的氣候特點是外寒內熱,氣溫漸冷,人體內的血液見寒易凝,在這段時間人的手腳易涼,後背易冷,是氣血遇寒循環不暢所致,但心裏有燥熱的感覺,這是“秋行夏令”的結果。因此,在霜降時節要注意添減衣物。麵對這種氣候,陰天時要適當地增加外衣,有陽光的天氣適當減外衣,不要被寒氣所傷,也不要熱傷風。
還應注意清鬱熱。現代生活中,因為快節奏與壓力大,導致許多人的陽氣不能與自然陽氣同步變化,因而秋冬交接陽氣不能收藏,受到自然界燥氣壓迫形成體內鬱火。陽氣太過形成鬱火,屬於體內邪氣。邪氣太盛進入髒腑,百病開始橫生。此節氣還應注意防胃病,霜降時節,脾髒功、能處於旺盛時期,由於脾胃功能過於旺盛,易導致胃病的發生,如胃炎和胃、十二指腸潰瘍等。
霜降氣候
天氣漸冷,開始降霜
天氣漸冷、開始降霜霜降為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的陽曆10月23~24日,當太陽到達黃經2100時開始。“霜”,反映出空氣中水分越來越少,是氣候幹燥的表現。秋晚地麵上散熱很多,溫度驟然下降到。℃以下,空氣中的水蒸氣在地麵或植物上直接凝結形成細微的冰針,有的呈六角形的霜花,色白且結構疏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記載:“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
秋季向冬季過渡霜降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是秋季到冬季的過渡節氣。一般來說,白天太陽越好,溫度越高,夜裏結的霜就越多,所以霜降前後早晚溫差更大。霜隻能在晴天形成,人們所說的“濃霜猛太陽”就是這個道理。霜降之後,樹葉開始枯黃、掉落,一些動物也開始逐漸進入冬眠期。
人體反應
手腳涼,胃病多
手腳涼,內心燥熱這個時節天氣漸冷,很多人手腳易涼,後背易冷,但心裏有燥熱的感覺,這是氣血遇寒循環不暢所致。
脾胃功能旺盛人體新陳代謝增強,耗熱量增多,胃液及各種消化液分泌增多,食欲改善,食量增加,脾胃功能過於旺盛,易導致胃病的發生。
胃腸疾病複發深秋及冬天外出,氣溫較低,且難免吸入一些冷空氣,引起胃腸黏膜血管牧縮,致使胃腸黏膜缺血缺氧,營養供應減少,破壞了胃腸黏膜的防禦屏障,對潰瘍韻修複不利,還可導致新潰瘍的出現。
養生原則
以平補為主,勞逸結合
平補秋季是易犯咳嗽的季節,也是慢性支氣管炎容易複發或加重的時期。霜降之時乃深秋之季,在五行中屬金,五時中(春、夏、長夏、秋、冬)為秋,在人體五髒中(月幹、心、脾、肺、腎)屬肺。根據中醫養生學的觀點,在四季五補(春要升補、夏要清補、長夏要淡補、秋要平補、冬要溫補)的相互關係上,則應以平補為原則,在飲食進補中當以食物的性味、歸經力[以區別。
勞逸結合,冷暖得當在寒冷的深秋時節,要特別注意自我保養,增強自我保健意識。保持情緒穩定,避免情緒消極低落;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適當進行體育鍛煉,改善胃腸血液供應;注意防寒保暖,特別應注意腹部保暖;堅持定時定量進餐,食物冷暖適宜,切忌暴食和醉酒,同時要避免服用對胃腸黏膜刺激性大的食物和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