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寒露養生經
寒露在二十四節氣中排在17位,於每年公曆的10月8~9日交接。時至寒露,太陽移至黃經19500這個時期的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麵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
在自然界中,陰陽之氣開始轉變,陽氣漸退,陰氣漸生,我們人體的生理活動也開始調整以適應自然界的變化,確保體內的生理(陰陽)平衡,防止邪氣入侵。邪氣常從人體的七竅和四肢部位入侵。
寒露以後,隨著氣溫的不斷下降,感冒是此時最易發生的疾病。因此,要適時更衣,加強鍛煉,增強體質。對於中老年人來說,其中最應警惕的便是心腦血管病,因為隨著氣溫降低,可使體表血管彈性降低,外周阻力增加,使血壓升高,進而導致腦血管破裂出血。對有這類疾病的老人,應注意防寒,並進行適當的禦寒鍛煉,合理調節飲食,保持良好的心境,切忌發怒、急躁和精神抑鬱。
在飲食上,此節氣養生以潤肺生津、健脾益胃為宜,應多食用芝麻、糯米、大米、蜂蜜、乳製品等柔潤食物,同時增強雞、鴨、牛肉、豬肝、魚、蝦、紅棗、山藥等以增強體質。此時燥邪之氣易侵犯人體而耗傷肺之陰精,如果調養不當,人體會出現咽幹、鼻燥、皮膚幹燥等一係列的秋燥症狀。
寒露氣候
寒氣增長,降溫加快
寒氣逐漸增長《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如果說白露節氣標誌著炎熱向涼爽的過渡,暑氣尚未完全消盡,早晨可見露珠晶瑩閃光,寒露的到來則預示著氣候由熱轉寒,萬物隨寒氣增長,逐漸蕭索,這是熱與冷交替的季節。
氣溫降得快一場較強的冷空氣帶來的秋風、秋雨過後,溫度下降8℃~10℃已較常見。另外,寒露時,中國平均氣溫分布的地域差別明顯。海南氣溫可在25℃以上,而青海省部分高原地區平均溫度甚至在0.C以下了,
人體反應
易感冒,陰氣盛
易染感冒人體陽氣慢慢收斂,陰精開始潛藏於內,由於氣溫下降較快,感冒也成為此時的流行病。
汗液蒸發快,陰氣盛從中醫角度上說,寒露節氣時,自然界中的陰陽之氣開始轉變,陽氣漸退,這一時期人們的汗液蒸發較快,陰氣漸生,因而常出現皮膚幹燥、皺紋增多、口幹咽燥、幹咳少痰,甚至會出現毛發脫落和大便秘結等。
養生原則
潤燥防病,保濕補水
潤燥防病從寒露時節起,雨水漸少,天氣幹燥,晝熱夜涼,是燥邪當令,而燥邪最容易傷肺傷胃。加之這時氣候幹燥,容易引起身體器官的煤邪上火,所以養生的重點是養陰防煤、潤肺益胃。此時的氣候實際上是夏秋暑熱與秋涼幹燥的交替,最容易患上季節交換的感冒發熱,這些季節性的常見病要充分防範,加以警惕。
寒露養生貴在和此後,氣溫開始下降,空氣中的濕度也隨之下降。由於人體的生理活動與自然環境變化密切相關,秋季人體內陰陽也隨之發生改變。秋季處於“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因此,秋季養生在對精神情誌、飲食起居、運動導引等方麵進行調節時,應注重一個“和”字,即“調和陰陽”,並要結合“秋收”的特點來進行養生保健。
保持樂觀情緒精神調養也不容忽視,由於氣候漸冷,日照減少,風起葉落,時常在一些人心中引起淒涼之感,出現情緒不穩、易於傷感的憂鬱心情。因此,此時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因勢利導,宣泄積鬱之情,培養樂觀豁達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