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秋分 地門閉會補益肺氣最重要(1 / 3)

黃帝內經秋分養生經

秋分在每年公曆的9月22~24日之間。秋分這天,太陽黃經為1800,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等長。秋分剛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點。《春秋繁錄》中記載:“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按農曆來講,立秋是秋季的開始,霜降為秋季終止,秋分正好是從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

秋分節氣的到來,意味著真正的秋季已經來臨。這一天晝夜時間相等,人們在養生中也應本著陰陽平衡的規律,使機體保持“陰平陽秘”的原則,按照《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陰陽不可出現偏頗。

秋分過後,養生保健特別要注意防止寒涼之氣傷身,起居最好要記得及時添衣保暖,特別是注意胃部的保暖,夜晚睡覺蓋好被子。

飲食養生宜多吃“辛酸”果蔬。秋分的“燥”不同於白露的“燥”。秋分的燥是涼燥,而白露的燥是溫燥,因此,在飲食方麵還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潤、溫潤為主的食物,比如芝麻、核桃、糯米等。秋分養生雖然以多吃“辛酸”果蔬為主,但也不可吃得太飽太多,以免造成腸胃積滯。需要注意的是,秋分後寒涼氣候日漸濃鬱,如果本身脾胃不好、經常腹瀉的人,多吃水果反而容易誘發或加童疾病。

秋分氣候

一場秋雨一場寒

降溫開始秋分時節,氣溫逐日下降,晝夜溫差幅度將高於10℃以上,一天比一天冷,逐漸步入深秋季節。此時秋高氣爽,丹桂飄香,蟹肥菊黃,可見是非常美好宜人的時節。而北方由於降溫比較早,可偶見霜降。俗話說:“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一轉眼,寒意已將夏日的酷熱驅散,秋天已經不知不覺中來到了。

降水次數增加這時,中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涼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濕空氣相遇,產生一次次的降水,氣溫也一次次下降。正如人們常說的那樣,到了“一場秋雨一場寒”的時候,但秋分之後的日降水量不會很大。

人體反應

易秋燥,胃腸不適

涼氣入體,易秋燥秋分之後,陣陣秋風襲來,使氣溫逐漸下降,寒涼漸重,所以多出現涼煤。人們普遍感到早晚涼氣襲人。

胃腸道常感覺不適秋分以後,氣候漸涼,是胃病的多發與複發季節。中醫認為,胃腸道對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不注意防護,飲食和生活不規律,就會引發胃腸道疾病。

養生原則

調神防燥,勿亂進補

精神調養培養樂觀情緒,保持神誌安寧,避肅殺之氣,收斂神氣,才能適應秋天的幹燥之氣。因此我們需要講究心理衛生,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緒穩定,避免緊張、焦慮、惱怒等不良情緒的刺激。還可適當增加戶外活動,比如爬山、秋遊等,以舒緩心情。

預防秋燥從秋分節氣開始,人們的秋燥症狀一般屬於涼燥。秋分以前有暑熱的餘氣,故多見於溫燥;秋分之後,秋風漸緊,寒涼漸重,所以多出現涼煤。因此,在預防秋燥的同時,還要視具體情況區別對待。

預防胃腸疾病複發天氣逐漸變涼,人體胃部容易受寒邪引起胃部疾病,或使原來的胃病加重。所以患有慢性胃炎的人,此時要特別注意胃部的保暖。

適時增添衣服,夜晚睡覺蓋好被褥,以防腹部著涼而引發胃痛或加重舊疾。胃病患者的秋季飲食應以溫、軟、淡、素、鮮為宜,做到定時定量,少食多餐,使胃中經常有食物和胃酸進行中和,從而防止過多胃酸侵蝕胃黏膜和潰瘍麵而加重病情。

進補切不可亂補首先,注意不要無病進補。無病進補,既增加開支,又損健康。其次,忌慕名進補,如過量濫用滋補品反而可能會導致過度興奮、煩躁激動、血壓升高,甚至引起鼻出血等。

秋分食補

食粥潤腸,滋潤生津

早晨食粥潤腸道初秋時節,仍然是濕熱交蒸,以致脾胃內虛,抵抗力下降,這時若能吃些溫食,特別是食用大米或糯米,均有極好的健脾胃、補中氣的功能,前人對此頗多讚譽。對中老年胃弱的人,早餐宜食粥,如芝麻粥、大米百合粥、核桃仁粥等,有利於益胃、生津、潤腸通便。

滋潤生津防秋燥秋燥常會使人的皮膚和口角幹裂,皺紋增多,口幹咽燥,還可見毛發脫落增多,大便也易幹結。這時除應注意保持室內一定的溫度和濕度外,還要適當多吃水果和補充水分。中醫養生學認為,秋宜甘潤,潤肺防燥。晨飲淡鹽水,晚飲蜂蜜水,既是補充人體水分、防止便秘的良方,也是養生、抗衰老的重要法則。秋季要多吃些滋陰潤燥的水果及其他食物,如甘藤、梨、芝麻、銀耳、鱉肉、雞肉、蓮藕、菠菜、竹筍、栗子、白菜、燕窩、豬肺、豆漿、橄欖等,可潤肺生津、養陰潤燥。對於確有陰傷之象,表現為口燥咽幹、幹咳痰少的人,可適當服用沙參、麥冬、百合、杏仁、川貝等中藥材,這對於緩解秋燥有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