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驚蟄 排毒祛邪警惕肝病的侵擾(1 / 3)

黃帝內經驚蟄養生經

驚蟄在每年公曆的3月5~7日之間,這是一年中的第三個節氣。七十二候中驚蟄三候為“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驚醒了蟄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種昆蟲,此時過冬的蟲卵也要開始孵化,由此可見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一個節氣。

驚蟄是一個春暖花開的季節,同時也是_個疾病多發的季節。所以我們在這一節氣中必須防感冒和流感、流腦、流行性出血熱、病毒性肝炎等疾病。另外,這個季節最易傳染上病毒性皰疹,如帶狀皰疹嚴重者會集中於腰部,俗稱纏腰火丹,要趕快看醫生;坐公交車、到公共場所回家要洗手。對於這類病毒性疾病,預防是關鍵,《黃帝內經》指出:“正氣內存,邪不可幹。”意思是說,在人體正氣強盛的情況下,邪氣不容易侵入機體,也就不會發生疾病,所以增強體質,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十分重要。

驚蟄時節還要防風痹。因為早春多風,天氣乍暖還寒,忽冷忽熱,受風後易發生關節肌肉酸痛,其特點是遊走性的,可先後發生在肩、頸、腰等關節。養生方法是脫冬衣要晚,選擇藥物治療時,可服舒筋活絡丸或風濕骨痛丸等。

驚蟄氣候

大地回春,氣溫上升

大地回春驚蟄時節,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春耕。有諺語雲:“驚蟄過,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雷打驚蟄穀米賤,驚蟄聞雷米如泥。”這是說驚蟄日或驚蟄日後聽到雷聲是正常的,風調雨順,恰逢好年景。

氣溫逐漸上升,春耕開始“春雷響,萬物長”,驚蟄時節正是大好的九九豔陽天,氣溫回升,雨水增多。除東北、西北地區仍是銀裝素裹的冬日景象外,中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到。℃以上。所以中國勞動人民自古很重視驚蟄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日子。

人體反應:

肝火旺盛,易受感染

肝火旺盛,易怒驚蟄時節,人體的肝陽之氣漸升,陰血相對不足,尤其是老年人,易動怒,易患眩暈、中風等疾病。對年輕人來講,因為春天時人的陽氣驟然上升,引動體內熱氣,如果再不注意控製自己的脾氣,易出現長痤瘡、怕熱出汗、經期長等症狀。這些年輕人的養肝方案除了要遠離煙酒、禁厚重口味的飲食,最重要的一點便是滋陰清肝火。

皮膚病的高發時期這個時期,風疹、麻疹、水痘和皮炎等皮膚病的發生概率增高。另外,花粉過敏症也易發生於春暖花開的季節,症狀為鼻子奇癢難忍,接連不斷地打噴嚏、流清涕,眼睛也經常流淚、發癢。有的人還會出現頭痛、胸悶、哮喘等症狀。

容易被病毒感染驚蟄過後萬物複蘇,是春暖花開的季節,同時也是各種病毒和細菌活躍的季節。肝病好發於此季,尤其是甲、戊型病毒性肝炎,發病時主要表現為發熱、惡心、嘔吐、肝區痛、肝腫大,可伴有黃疸症狀。甲、戊肝型病毒除通過水、生活接觸傳播外,主要通過食品,尤其是食用未徹底熟透的毛蚶等貝殼類水產品傳播;好發年齡主要為15歲以上的青壯年。為做好預防措施,平時應注意飲水飲食衛生,管住口,不要食用加熱不全的毛蚶等貝殼類水產品。

養生原則

調和陰陽,平衡作息

提升氣血,陰陽調和驚蟄過後,各種病毒和細菌在度過了隆冬之後也異常活躍了起來。到了這個時期,人體的肝陽之氣漸升,陰血相對不足,因此養生應順應陽氣長盛、萬物始生的特點,使自身的精神、情誌、氣血也如春日一樣舒展暢達,生機盎然。

平衡作息,調養飲食起居驚蟄時的養生,要根據自然物候現象及自身體質差異進行精神、飲食、起居的調養。《黃帝內經》日:“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行,以使誌生。”這是說,春天早睡早起,慢步緩行,可以使精神愉悅、身體通達。

提高疾病預防意識驚蟄是個春暖花開的季節,但同時又是個疾病多發的季節。因而,這一節氣中必須做好一些疾病的預防工作。由於春季與肝相呼應,養生不當則易傷肝,所以需要重點保護肝髒。

驚蟄食補

溫熱健脾,多甘少酸

宜清淡飲食驚蟄的飲食原則是培陰固陽,應多吃清淡的食物,再適當選用一些可以補正益氣的食療粥來增強體質,配以補品調養自身,有利於增強人體的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