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雨水 謹防寒濕養肝莫忘調脾胃(1 / 3)

黃帝內經雨水養生法

每年公曆的2月18日前後就是雨水節氣。“鬥指壬為雨水,東風解凍,冰雪皆散而為水,化而為雨,故名雨水。”這個節氣的到來表示降雨的開始,也表明雨量會逐漸增多。

《黃帝內經》有“春主肝”,在春季,肝髒活動比較旺盛。但肝木易克脾土,稍有不慎容易導致脾胃受損。同時,因為降雨的增多,濕氣加重,濕邪易困擾脾胃。所以,在這一時期,要防止身體受濕邪之侵,飲食上要多吃一些健脾利濕的食物,才會起到養護脾胃的作用。

“雨水落了雨,陰陰沉沉到穀雨”,雨水時節,倒春寒時常會不請自來,雨水的降臨導致氣溫降低,另外,雨水時節晝夜溫差變化大,所以不要過早地脫去棉衣,以防風寒侵襲。也要多鍛煉身體,多到戶外做深呼吸,多曬太陽,體弱易感冒的人可吃玉屏風散,這個藥的主要成分就是防風、黃芪、白術。

雨水時節,初雨將下,易患關節痛,尤其是風濕性關節病,“反了春,凍斷筋”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有這類頑疾的老年人尤其應注意保暖,特別是肩關節、腰關節等部位。

雨水氣候

春雨紛飛,潤物無聲

萬物爭春雨水一到,意味著寒冷的冬季完全過去了,生機勃勃的春天到來了,天氣開始變得暖和,冰雪也融化鹹水,滋潤萬物,所有的生命都準備著綻放出新的活力。

雨量比冬季多此節氣代表天氣已經開始回暖,降雪減少,雨量增多。雨水節氣到來,並不是說這一天一定會下雨,而是表示冬季少雨的現象將告一段落,從這一天開始,降水將逐漸頻繁,春雨紛紛,潤物細無聲。

雨水到,農活忙正如農諺所說:“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然而此時北方往往幹旱多風,雨水珍貴,正值“春雨貴如油”,這時小麥已越冬,開始返青,南方則雨水漸多,將開始插秧,到處都是一片春耕的景象。

人體反應

容易疲勞,抵抗力減弱

容易感覺疲勞在寒冷的冬天,人體的皮膚毛孔、汗腺會產生收縮,以減少體內熱量的散發,從而保持恒定的體溫。到了雨水,人們常常出現頭昏腦漲、手腳無力、做什麼都打不起精神、想睡覺的現象。那是因為氣溫回升,皮膚毛孔舒張,供血量增多了,而供給大腦的氧氣則相應減少,影響了大腦的工作,生物鍾不準了,也就會感到疲勞。

抵抗力有所減弱雨水的氣溫冷暖不定,是全年寒潮出現最多的時節之一。初春的雨露會使室外溫度驟降,老年人的血壓會明顯升高,容易誘發心髒病、心肌梗死等;而抵抗力弱的小孩易引發呼吸係統的疾病,比如咳嗽、感冒。

養生原則

護脾胃,防濕邪,疏肝解鬱

護脾胃,固本培元脾屬土,土性敦厚,是萬物生化的基礎。在人體裏,脾又掌握著消化津水、穀物,運送養料,滋養髒腑、四肢百骸的本領,是一切氣血化生的源頭。因此中醫學又稱脾胃為“水穀之海氣血之源”。

人體一天所需的物質能量、氣血、津液、精髓等,都靠脾胃產生,脾胃強健,原動力十足,髒腑的功能才會強盛。脾胃不僅生化能量,也是調節氣機升降運動的樞紐。人身元氣是健康之本,而脾胃則是元氣之本。元代著名醫家李東垣提出“脾胃傷則元氣衰,元氣衰則人折壽”的觀點。在他的《脾胃論》中說:“真氣又名元氣,乃先身生之精氣,非胃氣不能滋。”並指出:“內傷脾胃,百病叢生。”這說明脾胃虛弱是滋生百病的主要原因。

防濕邪,不傷脾胃春季萬物的生長都離不開雨水的滋潤,但人體在這雨水的長期“滋潤”下,不僅渾身會感到黏膩,不舒服,往往還會出現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瀉等症狀,這是由於人的脾胃受到濕氣困擾所引起的。《黃帝內經》中說“濕氣通於脾”,所以,這一時期要加強對脾胃的養護,健脾祛濕,將多餘的水分排出體外。也是這個節氣養生必須要注意的事。

養肝應多疏解鬱結春季是養肝的最好季節,《紅樓夢》裏的林黛玉,多愁善感。“黛玉每歲至春分秋分之後,必犯咳嗽”,這其實就是一個病機,終日愁念困於心中,肝氣淤滯不暢,引起全身氣血紊亂,使其他髒器受到幹擾而引發疾患。肝喜順暢而惡抑鬱,元代醫家朱丹溪提出“司疏泄者,肝也”可多吃綠色食物,如綠色蔬菜、綠豆等。

慎脫衣,避濕寒初春陽氣長,陰氣退,氣候日趨暖和,人們便紛紛去棉穿單,把春天繽紛的色彩穿上身。但此時北方的陰氣未盡,且冷空氣不時流竄到南方,氣溫變化大,雖然雨水時節的溫度不比寒冬臘月那樣冰冷刺骨,但由於氣溫轉暖,人體的毛孔開始打開,對風寒之邪的抵抗力則會有所減弱,易感風邪而感冒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