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雨水 謹防寒濕養肝莫忘調脾胃(3 / 3)

老人犯春困需重視這個季節人還易困乏。春天,氣溫升高,腠理疏鬆,腦血流量相對減少,所以常感疲勞乏困。如果老年人犯春困,要引起重視,因為中風前兆也往往有類似春困的現象。尤其是有心腦血管疾病者,出現白天犯困、哈欠連連,別誤把中風當春困,應及時去醫院檢查,在醫生指導下對高血壓、高脂血症等積極進行治療。此時,還應多到戶外呼吸新鮮空氣。

經絡調養

按摩三焦經,刮拭頭部

亥時睡眠養三焦雨水對應人體的手少陽三焦經。在中醫的經絡理論中,手少陽三焦經亥時(21點到23點)旺。亥時百脈通,養身養嬌容。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具有主持諸氣、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時三焦能通百脈。人如果在亥時睡眠,百脈可得到最好的休養生息,對身體對美容十分有益。百歲老人有個共同特點,即在亥時睡覺。如果不想此時睡覺,可聽音樂、看書、看電視、練瑜伽,但最好不要超過亥時睡覺。此刻要保持心境平和,不生氣,不狂喜,不大悲。如果此時生氣後果很嚴重,第二天多會精神委靡不振。

刮拭頭部可緩解疲勞由於春季氣溫回升,人體毛孔舒張,需要更多的血液,人腦的血液供應就會相應減少,再加上現代人工作、生潔緊張忙碌,就會導致頭昏腦漲、注意力不集中、精神委靡不振等問題。這時,對頭部刮痧,就可起到緩解腦部疲勞的作用。具體方法是:用刮痧板的長邊按順序依次刮拭側頭部、頭頂部、後頭部。頭部刮拭的最佳時間為每天早晨,或者感覺大腦疲勞時,不要在睡前刮,尤其是有失眠或神經衰弱的人,每次都要刮至頭皮發熱才能起到效果。刮拭時還要注意尋找疼痛點,做重點刮拭。

楊力教授答疑

如何調治在春天易犯困?

隨著氣溫的逐漸回升,許多人會感覺困倦疲乏、頭暈眼澀、提不起精神,整天昏昏欲睡,這就是春困。中醫認為,這是由人體的肝氣和脾濕二者聯手造成的。肝氣在春季起主導作用,如果肝氣旺盛,就會導致脾胃虛弱。

同時,春季的雨水也增多,空氣中濕氣較重,人體因陽氣生發,皮膚腠理疏鬆,濕氣易趁機進入體內,使脾因濕受困。而脾是氣血化生之源,主升清運化,就是人體吸入的食物經過髒腑消化而產生營養,營養必須借助脾氣輸送到全身,方能維係人體活動。脾胃受困,春陽也就無力上升了。

如果症狀很輕微,隻需對幾個穴位做一下按摩即可,這些穴位有百會、風池、印堂、太陽、內關、合穀等。用指揉法,每穴按摩3~5分鍾即可。如果症狀明顯,可以用針灸。取神闕、關元、氣海三個穴,可以單獨灸治神闕穴,隔鹽灸最好;也可以用溫和灸法灸治這三個穴,每穴灸一根艾炷,一般一星期就會調治過來。

如何防治雨水時節易犯的風濕性關節病?

春季是風濕病的好發季節。風濕病,中醫稱為“痹症”。《黃帝內經·素問,痹論》說“風濕寒三氣雜至,合而成痹也”,即外界的風、寒、濕三種邪氣侵入人體,注於經絡,留於關節,使氣血痹阻而為痹症。中醫認為,風濕病的發生主要源於個人的身體素質。春天乍寒乍暖,驟雨驟晴,人的身體來不及適應,外邪就乘虛而入,致使氣血凝滯,從而出現關節等部位疼痛。又因春雨淋漓,萬物生長,有些致風濕病的病原體如鏈球菌正處於高度活躍狀態,人體也容易感染細菌或病毒,導致風濕病發作。

治療風濕性關節病可進行貼敷,貼敷可以調節人體陰陽水平,扶助正氣,既能治療痹病,又能防止疾病的發生。此療法可發揮藥物、腧穴的雙重治療作用而使療效倍增,因而具有通經活絡、祛風除濕、調節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每5天貼1次,共貼3次,每次貼敷6~8小時,病程長的患者可適當延長療程。穴位可選擇下肢足三裏、委中、陽陵泉、環跳、昆侖等,上肢肩井、手三裏、孔最、合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