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糖尿病的科學調養指南(3)(2 / 3)

(三)糖尿病性腎病(水腫)

糖尿病性腎病表現為蛋白尿、水腫、腎功能損害等,中醫學稱為“水腫”。可參照中醫學水腫來辨證治療。

該病早期病機為氣血兩虛,淤血內阻,治宜益氣養血,活血化淤。可用小四五湯(即小柴胡湯、四物湯與五苓散3方合用)加減:柴胡、黃芩、黨參、法半夏、茯苓、當歸、赤芍、熟地黃、川芎、桂枝、澤瀉、豬苓各10克,炙甘草6克,大棗5枚,水煎服,1劑/天。

病延日久,則以陰陽兩虛,水毒內留為主,應溫陽育陰,解毒利水,可用右歸飲加味:熟地黃24克,山藥、枸杞子、山茱萸、杜仲、附子(久煎)各10克,肉桂5克(煸),生牡蠣30克(先煎),海藻30克,魚腥草18克,丹參18克,澤瀉15克,水煎服,1劑/天。

(四)眼病變(雀目)

糖尿病並發的眼病變包括視網膜病變,以視物模糊,甚或失明為主,可按中醫學“雀目”來診治。

該病多因肝腎虧損,治宜滋補肝腎,可用杞菊地黃湯加減:枸杞子、菊花、穀精草各15克,熟地黃24克,山茱萸、山藥各12克,澤瀉、牡丹皮、茯苓各9克,水煎服,1劑/天。

(五)周圍神經病變(麻木)

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以四肢末端感覺障礙、麻木為主要表現,可按中醫學“麻木”診治。

該病病機主要為氣血兩虛,治宜益氣養血,可用八珍湯化裁:黨參、白術、茯苓、當歸、赤芍、川芎、熟地黃各10克,桂枝、甘草各6克,水煎服,1劑/天。病情較重者,可用十全大補丸。

(六)腦血管意外(中風)

糖尿病患者,出現腦血管意外,包括腦出血、腦血栓形成、腔隙性腦梗死等,屬於中醫學所稱的“中風”:中風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謇澀或失言,偏身麻木為主症。

中風見突然昏仆,神誌不清,半身不遂者,為中髒腑,可進一步分閉證與脫證,故可參考下述“昏迷”中有關閉證與脫證的4型治療。中風若僅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不利者,為中經絡,多為陰虛風動所致,治宜滋養肝腎,潛陽熄風,可用鎮肝熄風湯加減:生龍骨、生牡蠣、代赭石各30克(先煎),淮牛膝、生龜板(先煎)、生白芍、玄參、天門冬、茵陳、丹參、地龍各15克,川楝子、生麥芽、炙甘草各6克,水煎服,1劑/天。同時可配合應用針灸治療。

(七)皮膚感染(瘡癰)

糖尿病患者可反複出現皮膚感染,此起彼伏。

該病在中醫學屬於“瘡癰”範疇,治以清熱解毒涼血,可用仙方活命飲加減:穿山甲、白芷、皂角刺、當歸尾、赤芍各10克,乳香、沒藥、防風、陳皮、甘草、浙貝母各6克,天花粉、金銀花、連翹、紫花地丁各18克,水煎服,1劑/天。

(八)糖尿病昏迷(昏迷)

昏迷,見於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昏迷、糖尿病非酮症性高滲性昏迷、糖尿病乳酸中毒症,中醫學稱為“昏迷”,是中醫急症之一。中醫對昏迷的治療,首先分閉證與脫證。閉證分陽閉、陰閉;脫證分亡陰、亡陽。

1.陽閉

表現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關緊閉,雙手握固,二便閉結,肢體強痙,顏麵潮紅,氣粗,身熱口臭,躁動不安,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數。治宜清肝熄風,辛涼開竅。先用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丹1支水調內服(用鼻飼管喂藥),2次/天;繼用羚羊角湯加減:羚羊角6克(另煎),龜板24克(先煎),生地黃18克,牡丹皮5克,白芍、柴胡、薄荷(後下)、蟬衣各3克,菊花、夏枯草各6克,紅棗10枚,生石決明25克(打碎先煎),1劑/天,水煎成200ml,分2次經鼻飼管喂服。

2.陰閉

表現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關緊閉,兩手握固,肢體強痙,麵白唇暗,痰涎壅盛,靜而不煩,四肢欠溫,舌質淡,苔白滑,脈沉滑。治宜豁痰熄風,辛溫開竅。先用中成藥蘇合香丸1丸水調內服(用鼻飼管喂服),2次/天;繼用滌痰湯加減:陳皮、淡半夏、茯苓、膽南星、枳實、人參、石菖蒲、竹茹各10克,大棗5枚,炙甘草3克,生薑3片,川厚樸9克,大黃6克,1劑/天,水煎成200ml,分2次經鼻飼管喂服。

3.亡陰

表現為神誌昏迷,汗出,身熱麵紅,唇紅舌紅,少津,脈虛數。治宜救陰斂陽。先用生脈注射液靜脈滴注;繼用生脈散加味:人參10克,麥門冬、山茱萸各15克,五味子10克,煆牡蠣、煆龍骨各30克(先煎),1劑/天,水煎成200ml,分2次經鼻飼管喂服。

4.亡陽

表現為神誌昏迷,目合口開,鼻鼾息微,手撒肢厥,大汗淋漓,麵色蒼白,二便自遺,唇舌淡潤,脈微欲絕。治宜回陽救逆。先用參附注射液或參附青注射液靜脈滴注,繼用參附湯加味:人參15克(另煎),附子(久煎)、白術各10克,煆牡蠣、煆龍骨各30克(先煎),1劑/天,水煎成200ml,分2次經鼻飼管喂服。

昏迷屬急症,應中西醫結合搶救。神誌清醒後,再視症狀舌脈改變調整中藥的應用,一般仍以養陰清熱的中藥善後調理。

(九)肢端壞疽(脫疽)

糖尿病患者由於血管病變及反複感染,可出現下肢肢端壞疽,嚴重者可能導致截肢。

該病屬於中醫學“脫疽”範疇,治以清熱解毒,活血去腐,可用四妙勇安湯加減:玄參、金銀花、北芪、毛冬青各30克,當歸15克,生甘草、桂枝各10克,水煎服,1劑/天;亦可用毛冬青60克,金銀花、大黃各30克,附子10克,水煎成500ml,浸洗患處30分鍾,1~2次/天,10天/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