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糖尿病的科學調養指南(2)(3 / 3)

糖尿病的中醫療法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內分泌代謝性疾病,屬中醫學“消渴”範疇。消渴之名,首見於《內經》。《靈樞·五變》說:“五髒皆柔弱者,善病消癉。”《素問·奇病論》則闡發其病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靈樞·五變》:“怒則氣上逆,胸中蓄積,血氣逆流……轉而為熱。熱則消肌膚,故為消癉。”

東漢著名醫家張仲景著《金匱要略》有消渴專篇討論,分析了三消症狀及治療方藥:“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鬥,腎氣丸主之。……渴欲飲水,口幹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這開創了中醫治療糖尿病的先河。亦奠定了消渴病三消分治的模式。例如《醫學心語·三消》說:“渴而多飲為上消,消穀善饑為中消,口渴,小水如膏者為下消。”

《悝生寶鑒》已認識到消渴病小便改變的特點:“夫消渴者……小便頻數,其色如濃油,上有浮膜,味甘甜如蜜。”同時,前人也已認識到在該病過程中,可出現多種並發症,例如《諸病源候論·消渴候》:“其病變多發癰疽。”《聖劑總錄·消渴門》:“消渴者……久不治,則經絡壅澀,留於肌肉,變為癰疽。”《河間六書·宣明論方》則認為該病“可變為雀目或內障”;《儒門事親》則說:“夫消渴者,多變聾盲、瘡癬、痤弗之類”,“或蒸熱虛汗,肺痿癆嗽”。由上所述,古代中醫對該病具有豐富的理論認識,並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值得進一步整理提高。

病因病機

1.飲食不節

醇酒厚味,損傷脾胃。由於長期過食肥甘,醇酒厚味,致脾胃運化失職,蘊成內熱,化燥傷津而發為消渴。誠如《醫門法律》所說:“肥而多嗜,醇酒厚味,孰為限量哉!久之食飲釀成內熱,津液幹涸……愈消愈渴,其膏粱愈無已,而中消之病遂成矣。”

2.情誌失調

五誌過極,化火傷陰。由於長期有精神刺激,情誌失調,五誌過極,氣機鬱結,鬱久化火,消鑠陰津而盛開消渴。正如劉河間謂:“消渴者,……耗亂精神,過違其度之所成也。”

3.勞欲過度

腎虛精傷,腎虛則固攝無權,精傷則氣不化水,故小便多而為消渴;精傷亦致陰傷,陰虛則火旺,複燥傷陰津,亦致消渴。《千金要方》謂:“盛壯之時,不自慎情,快情縱欲,極間房中。稍至年長,腎氣虛竭,……此皆由房事不節所致也。”

4.素體虛弱

髒腑柔弱,陰陽虧損而發為消渴。《靈樞·五變》謂:“五髒皆柔弱者,善病消癉。”

以上因素,均可導致消渴,但其病機特征則為陰虛燥熱,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且二者互為因果,燥熱甚則陰虛愈甚,陰愈虛則燥熱愈甚,而病變髒腑在於肺、胃與腎,且以腎為重。若肺燥陰虛,津液失於滋布,則口幹舌燥,煩躁多飲而為上消;若胃熱熾盛,則腐熟水穀力強而多食易饑,病為中消;若腎虛精虧,無以約束小便,則尿頻量多有脂膏,是為下消;因肺燥、胃熱與腎虛三者每多同時存在,故多飲、多食、多尿等症狀可同時出現。

糖尿病因病程長,遷延日久,燥熱耗陰,陰虛則氣爍,故可見氣陰兩傷;陰虛日久,陽亦不足,則可致陰陽兩虛,並可因陰血虧虛而淤血內阻,變生諸症。

在疾病發展過程中,肺燥陰傷,可並發肺癆;腎陰虧耗,肝失滋潤,則可見雀目、內障、耳聾;燥熱內熾,蘊毒成膿,可發為瘡癤、癰疽;陰虛燥熱煉液為痰,痰阻經絡,可致中風偏癱或胸痹心痛;亦可因陰竭陽亡而昏迷厥脫。

辨證論治

(一)上消(肺熱津傷)

【病機】肺熱津傷型。

【臨床表現】以煩渴多飲為主,伴見口幹舌燥,隨飲隨渴,尿量頻多,舌紅少津,苔薄黃而幹,脈數。

【治療原則】清熱潤肺、生津止渴。

【代表方藥】以《丹溪心法》的消渴方加減:生地黃、天花粉各18克,黃連、荷梗各10克,沙參、麥門冬各15克,藕汁、薑汁、蜂蜜適量,水煎服。1劑/天。

【臨床應用】①若煩渴不止,小便頻數,脈數無力者,為肺熱津虧,氣陰兩傷。可用玉泉丸,以益氣養陰,生津止渴。藥用人參10克,黃芪25克,天花粉、葛根、麥門冬、茯苓各15克,炙甘草6克。

②若煩渴特甚,唇紅舌紅,苔黃幹燥,脈數有力,則為肺熱熾盛。宜用白虎加人參湯加減,以清熱瀉火,益氣生津。藥用石膏30克,知母9克,梗米15克,炙甘草3克,人參6克,黃連6克。

煩渴減輕後仍可用消渴方治療。

(二)中消(胃熱熾盛)

【病機】胃熱熾盛型。

【臨床表現】以多食易饑為主,伴見口渴,尿多,形體消瘦,大便燥結,舌紅苔黃,脈滑數有力。

【治療原則】清胃瀉火,養陰增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