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副作用是胃腸道反應,表現為口幹、金屬味、厭食、惡心、嘔吐、腹瀉等。進餐中服藥及從小劑量開始,可減輕副作用。偶有過敏反應,表現為皮膚紅斑、蕁蔴疹等。由於雙胍類藥物促進無氧糖酵解,產生乳酸,在肝腎功能不全、低度血容量性休克、心力衰竭等缺氧情況下,易誘發乳酸性酸中毒,因此對有上述情況的患者忌用,對年老患者應小心使用。
(3)α-葡萄糖苷酶抑製劑
這類藥物有阿卡波糖(Acarbose),通過抑製小腸黏膜上皮細胞表麵的α-葡萄糖苷酶(例如麥芽糖酶、澱粉酶、蔗糖酶)而延緩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後高血糖。
這類藥物可作為Ⅱ型糖尿病的第一線藥物,尤其適用於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後血糖明顯升高者。此藥可單獨用藥,也可與SUS或雙胍類藥物合用,還可與胰島素合用。開始劑量25mg/d,3次/d,在進食第一口飯時服藥,若無副作用,可增至50mg/d,3次/d。最大劑量可用至100mg/d,3次/d。
常見副作用為胃腸反應,例如腹脹、腹瀉、腸鳴音亢進、排氣增多。單用該藥不引起低血糖,但若與SUS類藥物或胰島素合用,仍可發生低血糖。而且一旦發生,應直接應用葡萄糖處理,進食雙糖或澱粉類食物無效。肝功能不正常者慎用。忌用於胃腸功能障礙者,例如消化不良、結腸炎、慢性腹瀉等,也不宜用於孕婦、哺乳期婦女及18歲以下少年兒童。
SUS類、雙胍類和α-葡萄糖苷酶抑製劑在單一藥物未達到治療目的,或臨床上有理由不用胰島素治療時,可考慮聯合用藥。小劑量聯合應用也可避免各藥物的副作用。
(4)噻唑烷二酮
噻唑烷二酮(Thiazolidinedione,略稱TZD),也稱格列酮類藥物,主要作用是增強靶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減輕胰島素抵抗,故被視為胰島素增敏劑。主要用於使用其他降糖藥療效不佳的Ⅱ型特別是有胰島素抵抗的糖尿病患者,可單獨使用,也可與SUS或胰島素聯合應用。此類藥物有曲格列酮、羅格列酮和帕格列酮。
TRG因可引起嚴重肝損害,先後在美國和歐洲停用。RSG用量4~8mg/d,1次/d或分次服用。PIO服用15mg/次,1次/d。
(5)口服降糖藥的合理使用
口服降糖藥的合理應用,應根據病情選擇藥和劑量。一般用藥要根據年齡大小,是否肥胖及其程度,肝、腎功能,有無其他並發症及胃腸功能狀態,以及疾病的嚴重程度來選擇。具體地說:若年齡較大,優先選擇短效的藥物,以避免長期應用引起藥物在體內蓄積而導致低血糖。常用的短效藥物有D860、優噠靈等。若需加用雙胍類,則以二甲雙胍為首選。
若患者是非肥胖或輕中度肥胖,則以選用磺脲類為好(磺脲類治療曆史悠久,能促進胰島素的分泌,大部分患者能取得良好效果,副作用發生率又低)。若患者重度肥胖,隻首選雙胍類或拜糖平,這兩類藥降糖作用的發生都不依賴於胰島素的分泌,沒有增加體重之慮,都能明顯改善胰島素抵抗狀態。
若肝、腎功能都不全,則所有口服降糖藥都不能應用。但若腎功能不全,而肝功能良好,糖適平則優先選用。胃腸功能紊亂者,不能選用雙胍類和拜糖平。
胰島素治療
(1)適應範圍
胰島素治療的適應範圍主要有:
①I型糖尿病。
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滲性昏迷和乳酸性酸中毒伴高血糖。
③合並重症感染、消耗性疾病、視網膜病變、腎病、神經病變、急性心肌梗死、腦血管意外。
④因伴發病需外科治療的圍手術期。
⑤妊娠和分娩。
⑥Ⅱ型糖尿病的用藥治療未獲得良好控製。
⑦全胰腺切除引起的繼發性糖尿病。
(2)製劑類型
按照起效作用的快慢和維持作用的時間,胰島素製劑可分為速(短)效、中效和長(慢)效3類。
普通胰島素和半慢胰島素鋅混懸液發生作用快,但持續時間短,這類胰島素是唯一可經靜脈注射的胰島素,可用於搶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中效胰島素有低精蛋白胰島素和慢胰島素鋅混懸液。
長效製劑有精蛋白鋅胰島素注射液和特慢胰島素鋅混懸液。從動物胰腺(主要是豬、牛)提取的胰島素經凝膠過濾。
胰島素製劑類型、種類、注射技術、胰島素抗體、注射部位、患者反應性的差異等,均可影響胰島素的起效時間、作用強度和作用維持時間。腹壁注射吸收最快,其次分別為上臂、大腿和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