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糖尿病的科學調養指南(1)(2 / 3)

主要適應症:Ⅱ型糖尿病患者用飲食治療和體育鍛煉不能使病情獲得良好控製;若已應用胰島素治療,其用量在20~30u/d以下;對胰島素有抗藥性或不敏感,胰島素用量雖超過30u/d,亦可試加用SUS類藥。該類藥物不適用於Ⅰ型糖尿病患者、Ⅱ型糖尿病患者合並嚴重感染、酮症酸中毒、高滲性昏迷、進行大手術、伴有肝腎功能不全,以及合並妊娠的患者。

SUS藥物有多種,第一代藥物有甲苯磺丁、氯磺丙脲、醋磺己脲、妥拉磺脲等。第二代藥物有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齊特等。目前沒有證據表明某一種SUS比其他種類更優越,但其趨勢是較多選用第二代藥物。年老患者宜盡量用短、中效藥物,以減少低血糖的發生。氯磺丙脲因其降血糖作用持續過長,毒性副作用較大,低血糖發生率高,已較少使用。格列喹酮的代謝產物由膽汁入腸道,很少經過腎排泄,因而對合並腎功能不全的患者較為安全。

有報告認為格列吡嗪和格列齊特有增加血纖維蛋白溶解活性、降低血小板過高黏附性和聚集的作用,有利於減輕或延緩糖尿病血管並發症的發生。

治療應從小劑量開始,甲苯磺丁脲通常服0.5~1.0克/次,3次/天,於3餐餐前服。第二代藥物於早餐前30分鍾一次口服,根據尿糖和血糖測定結果,按治療需要每數天增加劑量1次。或改為早、晚餐前2次服藥,直到病情取得良好控製。近來有格列吡嗪控釋藥片,服藥1次/天,方便患者。

不同個體雖血糖水平接近,而所需藥物劑量不同,且療效與服藥時間和狀態也有關。例如,甲苯磺丁脲、格列本脲和格列吡嗪在早上餐前30分鍾服藥對餐後血糖的降糖效果優於進餐時或進餐後服藥。應用SUS治療在1個月內效果不佳者,稱為原發性治療失效,多見於肥胖的Ⅱ型糖尿病患者。若先前能有效地控製血糖,而於治療後1~3年失效者,稱為繼發性治療失效,其每年發生率約為5%~10%。發生繼發失效時,應檢查可能存在可消除的誘因,例如應激、飲食治療依從性差等,應予以糾正。經處理後若病情仍未得到良好控製者,則可考慮加用甲福明(二甲雙胍)、α-葡萄糖苷酶抑製劑,改用胰島素或加用胰島素聯合治療。

SUS的副作用主要是低血糖,與劑量過大、飲食不配合、使用長效製劑或同時應用增強SUS降血糖作用的藥物等有關。尤其多見於肝、腎功能不全和老年患者,並有可能在停藥後低血糖仍反複發作。嚴重低血糖或反複發作可引起中樞神經係統不可逆損害和致死。低血糖昏迷經處理後雖然神誌清醒,仍有再度陷入昏迷的可能,應嚴密觀察1~2天。其他副作用有惡心、嘔吐、消化不良、膽汁淤積性黃疸、肝功能損害、白細胞減少、粒細胞缺乏、再生障礙性貧血、溶血性貧血、血小板減少、皮膚瘙癢、皮疹、光敏性皮炎等。這些副作用雖少見,但一旦出現,應立即停藥,並積極給予相應治療。此外,氯磺丙脲可加強乙醇的作用,服藥期間飲酒可出現顯著皮膚潮紅甚而誘發心動過速,並可導致抗利尿激素不適當分泌過多及腎小管對抗利尿激素的敏感性增強,引起低鈉血症以致尿中毒。

使用SUS治療時,可能與其他藥物發生相互作用。一些藥物(例如水楊酸類、磺胺藥、保泰鬆、氯黴素、胍乙啶、利血平、α-受體阻滯劑等)可通過減弱葡萄糖異生、降低磺脲與血漿蛋白結合、降低藥物在肝的代謝和腎的排泄等機製,增強SUS的降血糖效應。而另一些藥物例如噻嗪類利尿劑、呋塞米、依他尼酸(利尿酸)、糖皮質激素等因抑製胰島素釋放,或拮抗胰島素作用,或促進SUS在肝降解等,可降低SUS的降血糖作用。因此在使用SUS治療時應予注意,以避免出現低血糖或降低療效等不良反應。

(2)雙胍類

雙胍類藥物可增加外周組織(例如肌肉)對葡萄糖的攝取和利用;通過抑製糖原異生及糖原分解,可降低糖尿病導致的高肝糖生成率。雙胍類藥物可改善糖代謝,降低體重,但不影響血清胰島素水平,對血糖在正常範圍者無降血糖作用,單獨應用不引起低血糖,與SUS共同使用則可增強其降糖作用。

雙胍類藥物是肥胖或超重的Ⅱ型糖尿病患者第一線藥物。單用雙胍類或SUS藥物有一定效果但又未達到良好控製者,可聯合應用這兩類藥物。Ⅰ型糖尿病患者在應用胰島素治療過程中,若血糖波動較大,加用雙胍類藥物有利於穩定病情。雙胍類藥物主要有甲神福明(二甲雙胍),通常500~1500mg/d,分2~3次口服,最大劑量不超過2g/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