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證:用於糖尿病性腹瀉,證屬脾虛濕盛者,有健脾、利濕、止瀉之功效。
(6)烏梅粥
原料:烏梅15~20克,粳米75克。
製作方法:先將烏梅煎取濃汁去渣,加入粳米煮粥,至粥熟即可。每日供早、晚餐食用。
適應證:用於糖尿病性腹瀉久治不愈,證屬脾虛者,有澀腸止瀉、降血糖之功效。
注意:急性瀉痢和感冒咳嗽者禁用。
(7)荔核粥
原料:幹荔核15個,山藥、蓮子肉各15克,大米50克。
製作方法:把山藥、蓮子分別去皮切塊,加水煎湯,去渣取汁,後下米煮作粥。供晚餐食用。
適應證:用於糖尿病性腹瀉,證屬脾胃虛弱、肝氣不暢者,有補脾止瀉、益腎固精、理氣止痛之功效。
(8)內金粉粥
原料:雞內金6個,幹橘皮3克,砂仁2克,粳米50克。
製作方法:把雞內金、幹橘皮、砂仁分別研末。粳米入鍋中加水煮粥,粥成入藥末即可。供早、晚餐食用。
適應證:用於糖尿病性泄瀉,證屬食積者,有消積和胃之功效。
(9)山楂蕎麥餅
原料:蕎麥麵1000克,鮮山楂500克,橘皮、青皮、砂仁、枳殼、石榴皮、烏梅各10克。
製作方法:把鮮山楂加水煮熟去核,搗成泥狀。將橘皮、青皮、砂仁、枳殼、石榴皮、烏梅皮同放入1000毫升水中煮30分鍾,濾汁去渣。將蕎麥麵和藥汁和成麵團。山楂泥揉入麵中,做成小餅,以小火烙熟或烤熟。每日2次,每次1個即可。
適應證:用於糖尿病性腹瀉,證屬肝鬱脾虛者,有舒肝健脾、和胃止瀉之功效。
(10)黨參黃米茶
原料:黨參25克,大米(炒焦黃)50克。
製作方法:把黨參、大米加水4碗煎至2碗。代茶,1日飲完,隔日1次,連續用。
適應證:用於糖尿病性腹瀉,證屬脾胃虛弱者,有健脾益胃之功效。
(11)高良薑粥
原料:高良薑30克(銼細),糯米60克。
製作方法:將高良薑加水500毫升,煎汁去渣,再加糯米煮粥。供晚餐食用。
適應證:用於糖尿病性腹瀉,證屬脾胃虛寒者,有溫中補虛、健脾和胃之功效。
(12)山楂神曲粥
原料:山楂30克,神曲15克,粳米100克。
製作方法:將山楂、神曲洗淨後搗碎,入沙鍋水煎取汁去渣後取出備用。將米淘洗幹淨,入沙鍋加清水煮開後,再倒入藥汁煮成稀粥即可。供早、晚餐食用。
適應證:用於糖尿病性腹瀉屬食積者,有消食和胃之功效。
(13)石榴茶
原料:石榴葉60克,生薑15克,鹽4克。
製作方法:石榴葉洗淨,生薑切片。炒鍋上火放入石榴葉、生薑,同炒黑,再加水煎取汁。代茶飲用,每日1劑。
適應證:用於糖尿病性久瀉,證屬脾虛胃弱者,有健脾胃、澀腸止瀉之功效。
(14)薤白雞蛋
原料:薤白120克,雞蛋2個。
製作方法:先洗淨薤白並切碎,再打碎雞蛋,2味相和煮成蛋湯。佐餐食用。
適應證:用於糖尿病性腹瀉,證屬寒濕中阻、氣機不暢者,兼有糖尿病性冠心病者更適宜,有通陽散寒、行氣導滯之功效。
(15)清燉鯽魚
原料:鯽魚1條,橘皮10克,胡椒、吳茱萸各2克,生薑、黃酒各50克,鹽、蔥、味精各適量。
製作方法:將鯽魚去鱗、鰓及內髒。生薑切片,洗淨後留幾片放魚上,其餘生薑和橘皮、胡椒、吳茱萸一起包紮在紗布內,並將藥包填於魚腹內。加入黃酒、鹽、蔥和水15毫升,隔水清燉半小時後取出藥包,放入少許味精即成。佐餐食用。
適應證:用於糖尿病性腹瀉,證屬脾胃虛寒者,有溫中健脾和胃之功效。
(16)肉豆蔻燉豬腰
原料:豬腰(羊腰亦可)1對,破故紙、肉豆蔻、花椒各10克,鹽少許。
製作方法:將豬腰子筋膜臊腺去掉,切塊,與其餘3味加水適量煎煮半小時,再加鹽少許煮10分鍾即可。吃豬腰不喝湯。
適應證:用於糖尿病性腹瀉,證屬脾腎陽虛者,有溫腎健脾、澀腸止瀉、強腰壯膝之功效。
(17)薑連散
原料:生薑120克,黃連30克,綠茶適量。
製作方法:把生薑榨汁。黃連銼末,小火烘炒並加薑汁拌勻,以幹為度。每次服6克,綠茶泡水送下,每日3次。
適應證:用於糖尿病性腹瀉,證屬腸胃濕熱者,有清熱利濕之功效。
(18)補骨脂丸
原料:補骨脂120克,肉豆蔻60克,大棗50枚,生薑120克,淡鹽水適量。
製作方法:把補骨脂研粉、肉豆蔻生用研粉。將薑、大棗同煮,待棗爛去薑。以棗肉入補骨脂、肉豆蔻末,作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50丸,以淡鹽水送下,每日早、晚服用。
適應證:用於防治糖尿病性五更腹瀉,有健脾溫腎、澀腸止瀉之功效。
糖尿病性腎病的食療方
糖尿病性腎小球硬化症在臨床通常被稱為糖尿病性腎病,是糖尿病的重要並發症之一,腎髒亦是糖尿病微血管病變最常受累的器官之一,蛋白尿常為糖尿病性腎病的主要標誌。
糖尿病性腎病可存在多年而無自覺症狀。輕型糖尿病患者,尿蛋白可為陰性或表現為間歇性的微量蛋白尿;隨著糖尿病性腎病的發展,可逐漸表現為持續重度蛋白尿,此時腎髒損害已較嚴重,預後不良。一般說來,腎病越嚴重,其他並發症的發病率就越高,進行性糖尿病性腎病中100%合並視網膜病變。
中醫認為,糖尿病性腎病屬於“水腫”、“虛勞”、“腰痛”、“血尿”等範疇,常由脾陽不振、脾腎兩虛等所致。
1.飲食指南
(1)宜進低鹽飲食,蛋白質的攝入應根據病情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