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小米由穀子脫皮而成。我國是穀子的唯一原產地。在6000多年前,穀子是我國古人的主要食糧。目前,我國以山東、河北、東北、西北栽培最多。小米不僅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可作為主糧食用,而且還有很高的藥用價值與保健功效。
中醫學認為,小米性味甘鹹,涼。有和中、益腎、除熱、解毒等功效。《滇南本草》記載,小米“主滋陰,養腎氣,健脾胃,暖中”。
《本草綱目》說:小米“煮粥食益丹田,補虛損,開腸胃”。元代吳瑞在《日用本草》中說:小米“和中益氣,止痢,治消渴,利小便,陳者更良”。
現代營養學研究表明,小米營養豐富,與大米相比,其膳食纖維、維生素B1、維生素B2以及鉀、鈣、磷、鎂、鋅、硒等礦物質含量高出許多。小米所含礦物質,均有助於降低血糖,並有降低血壓、利尿作用。醫學專家公認,小米是糖尿病患者的良好食品。經常用小米煮粥食用,對治胃燥傷津型糖尿病(症見胃熱消渴、消穀易饑、大便秘結、口幹舌燥、形體消瘦)尤為適宜。
【赤小豆】赤小豆,俗稱赤豆、紅豆。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栽培。赤小豆可作糧食和副食食用,並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曆來為我國廣大居民所喜愛。
中醫學認為,赤小豆性味甘,微寒,歸心、脾、小腸經,有利水除濕、消腫解毒等功效。《神農本草經》說,赤小豆“主下水,排癰腫膿血”。元代王好古在《湯液本草中》中說,“治水者唯知治水,而不知補胃……赤小豆消水通氣而健脾胃,乃其藥也”。南朝梁代陶弘景在《名醫別錄》中指出,赤小豆“主寒熱,熱中,消渴,止瀉,利小便,吐逆,卒癖,下脹滿”。《日華子本草》也說,“赤豆粉,治煩,解熱毒”。《本草再新》記載,赤小豆“清熱和血,利水通經,寬腸理氣”。
現代營養學研究表明,赤小豆含熱量較低,含膳食纖維較高,且富含維生素E,以及鉀、鎂、鋅、硒等活性成分,尤其是含鉀量很高,是典型的高鉀食物,具有降血糖、降血壓、降血脂的作用。赤小豆是糖尿病患者理想的降血糖食物。經常適量食用赤小豆類食品,不僅可降低血糖,還兼有對糖尿病合並肥胖症、高脂血症、高血壓的防治作用。根據古人的經驗,赤小豆還可以用於治療糖尿病合並癤、癰、瘡疥感染,效果可靠。
赤小豆可煮湯、煮粥,也可做成豆沙泥(但要注意不能加糖)。
【蠶豆】蠶豆為豆科植物蠶豆的種子。始載於明代《救荒本草》。
《本草綱目》說:“張騫出使外國,得胡豆種歸,指此也。蜀人收其子以備荒歉。”蠶豆的別名很多,比如佛豆、胡豆、南豆、馬齒豆、豎豆、仙豆、寒豆、灣豆、羅泛豆、夏豆等。蠶豆在我國分布廣泛,食者甚多。
中醫學認為,蠶豆甘,微辛,平,無毒,具有健脾、利濕之功效,可治膈食、水腫等病症。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蠶豆中含有巢菜堿苷、蛋白質、磷脂、膽堿、呱啶酸-β、外源凝集素等;值得重視的是,蠶豆中還含有大量的粗纖維和其他營養物質,對防止便秘、調整血壓、降低血糖和預防肥胖等均有良好效果。國外利用蠶豆生產保健食品,應用相當廣泛。
【綠豆】綠豆,又名青小豆。綠豆在我國種植非常廣泛,是我國居民十分喜愛的一種食物。
曆代醫家對綠豆的保健與醫療作用均很重視。綠豆性味甘、寒,無毒,具有清熱解毒、消暑、利水之功效,可治暑熱煩渴、水腫、瀉痢、丹毒、癰腫,可解熱藥毒。《本草綱目》中記載:“綠豆,消腫治痘之功雖同赤豆,而壓熱解毒之力過之。且益氣、厚腸胃、通經脈,無久服枯人之忌。但以作涼粉,造豆酒,或偏於冷,或偏於熱,能致人病,皆人所為,非豆之咎也。豆粉須以綠豆黏膩者為真,外科治癰疽,有內托護心散,極言其效,丹溪朱氏,有論發揮。”我國古代就有用綠豆治糖尿病的經驗,《聖濟總錄》中記載,用綠豆治消渴,將綠豆淘淨,用水煮爛研細,澄濾取汁,早晚服。現代醫學觀察表明,用綠豆煮汁服用或煮食,治糖尿病有效。
【白扁豆】白扁豆,亦稱扁豆。扁豆原產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一帶,漢晉時由傳教士帶入我國。一般春播秋收,嫩莢或種子作蔬菜,九月間果實成熟時采收曬幹,生用或炒用,也有除去種皮後曬幹入藥。
中醫學認為,白扁豆性味甘,平,歸脾、胃經,有健脾暖胃、化濕祛暑、和中止渴等功效。我國曆代醫家對扁豆早有認識,南朝梁代陶弘景在《名醫別錄》中記載,扁豆“和中,下氣”;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說,扁豆“止瀉痢,消暑,暖脾胃,除濕熱,止消渴”。
《會約醫鏡》也記載,扁豆“生用清暑養胃,炒用健脾止瀉”。
現代營養學研究表明,白扁豆含熱量偏低,且含有很高的鉀元素,其含量在所有食物中都是名列前茅的,是上好的高鉀食品,而且還含有豐富的鎂、磷、鈣等礦物質,若經常得到補足可有助於胰島素分泌功能免受其損害,並可防止引發糖尿病慢性血管、神經並發症等,對糖尿病尤其是中老年患者合並高血壓均有明顯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