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糖尿病的最佳食物選擇(1)(1 / 3)

各類食物的營養特點

在自然界,可供人類食用的食物有數百種,但沒有一種含有人體所需要的一切營養素。為了滿足機體需要,人們總是將許多食物配合食用。如果食物利用得當,搭配得合理,就能使膳食中所含的營養素種類齊全,數量充足,比例適當,從而保證人體正常的發育和健康;反之,就可能造成某些營養素不足或缺乏,引起營養缺乏病。糖尿病患者要合理選購與搭配各種食物,首先要了解各種食物的營養成分、營養特點。

【穀類】穀類食物包括大米、麵粉、小米、玉米、高粱和蕎麥等。穀類是提供人體熱能的主要來源。在一般人的膳食中,約有70%~80%的熱能和60%左右的蛋白質由穀類食品供給,同時穀類食品提供的礦物質和B族維生素,在膳食中也占相當比重。

穀類的蛋白質含量,稻米占8%;麵粉約為10%;燕麥含量較高,可達15.6%。穀粒外層的蛋白質含量較裏層高。因此,精製的大米和麵粉因過多地除去了外皮,使得蛋白質的含量較粗製的米和麵低。

穀類籽粒中含量最多的就是澱粉,平均達70%左右,其中大米和麵粉中含量較其他穀類高,可達75%以上。穀類除含澱粉外,還含有一定的糖(果糖和葡萄糖),容易被酵母發酵,產生乙醇,所以穀類又可用於釀酒。

穀類也含有少量脂肪,約2%;玉米和小米中的含量比較高,可達4%,且多為不飽和脂肪酸。穀粒的脂肪多集中在糊粉層和穀胚部分,如玉米胚的脂肪含量高達52%。

穀類中的維生素主要是B族維生素,其中維生素B1、維生素B2和尼克酸(煙酸)含量較多。在小米和黃玉米中,還含有少量的胡蘿卜素和維生素E,他們大部分集中在穀胚和穀皮中。在精製的大米和麵粉中,由於穀胚和穀皮被碾磨掉,使維生素含量明顯減少,有的可減少至原來的30%左右。

礦物質的含量為1.5%左右,其中主要是鈣和磷,此外,還含有較多的鎂。鐵的含量不等,如每百克大米含鐵1.5~3.0mg,麵粉為4.2mg。穀類的礦物質也大部分集中在穀皮和糊粉層,粗製的米和麵由於保留了部分麩皮,礦物質含量較精製米、麵高。

從米麵加工精度對營養素的損失考慮,為保留各種營養成分,加工精度不宜過高,我國加工的標準米(九五米)和標準麵(八五麵)保留了一部分皮層和米胚,礦物質和B族維生素損失也不太多,比較合理,對預防某些維生素缺乏病、節約糧食等方麵有較好的社會及經濟效益。

【大豆類】按照所含的營養成分,豆類可分為大豆類和除此之外的其他豆類。大豆按其色澤又可分為黃、青、黑、褐和雙色大豆5種,其蛋白質含量較高,脂肪中等,糖類較少。其他豆類包括蠶豆、豌豆、綠豆和赤豆等,其糖類含量較高,蛋白質中等,脂肪較少。豆製品的種類繁多,我國居民經常食用的有豆腐、豆漿和豆芽。

豆類及其製品的營養成分,因品種和種類不同相差較大。蛋白質的含量以大豆為最高,一般可達35%~40%,大豆蛋白質為優質蛋白質,含賴氨酸較多,是穀類蛋白質理想的互補品。有人計算,1kg黃豆的蛋白質含量相當於2kg多肉或3kg雞蛋或12kg牛奶。所以,黃豆被人們稱之為“植物肉”、“綠色的牛乳”等。大豆油中所含必需脂肪酸達50%以上,又有較強的抗氧化能力,為優質食用油。

豆類及其製品的蛋白質不僅含量高而且質量也好,氨基酸組成接近人體的需要,其組成比例類似動物蛋白質,所以大豆蛋白質是優質蛋白。大豆中賴氨酸豐富,若與賴氨酸含量較少的穀類食物混合食用,可相互補充,提高蛋白質的吸收利用率。

豆類的脂肪組成,以不飽和脂肪酸居多,達86.1%,其中人體必需的脂肪酸占51.7%~57.0%。此外,豆類尚含有磷脂,故黃豆和豆油常被推薦為防治冠心病、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的理想食品。

豆類的糖類組成較為複雜,多為纖維素和可溶性糖,幾乎完全不含澱粉或含量極微,這一點與穀類食品截然不同,所以豆類的糖類在體內較難消化,其中有些在大腸內成為細菌的營養素來源,由於細菌在腸道內生長繁殖過程中產生較多的氣體而引起腸脹氣。豆類加工成豆腐或豆漿後,這些難消化的成分大大減少,豆類的營養價值也隨之明顯提高。

此外,豆類的含鐵量較高,且容易消化吸收,是貧血病人的有益食品。豆類加工成豆腐後,因製作時使用鹽鹵,從而增加了鈣、鎂等礦物質的含量,這就更加適合於缺鈣的患者。

大豆是我國的特產,不但品種多,食用方法也多種多樣,在我國膳食蛋白質來源方麵占重要的地位。大豆蛋白質的消化率因加工和烹調方法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吃法好的,消化率可達92%~96%;吃法不好的,消化率不到50%。因此,講述豆類的食用方法,對於充分利用豆類食品,提高膳食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影響大豆蛋白質消化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方麵:大豆的細胞膜由纖維素組成,厚而堅實,裹住蛋白質,使消化酶難與大豆蛋白質相接觸。增加消化的辦法是將黃豆用水泡軟,磨成豆漿,製成豆腐及其他豆製品等,經過這樣的加工處理,使得堅硬而厚的細胞壁軟化並被磨碎,再經加熱煮沸,消化率就提高了。另一個影響因素就是大豆含有胰蛋白酶抑製素,它能抑製小腸裏的胰蛋白酶,使這種酶失去活力,不能分解蛋白質,如若不消除這種胰蛋白酶抑製素,黃豆蛋白質的消化吸收和利用就要受影響,怎樣消除它呢?經過專家們的研究,最好的辦法是用濕熱處理,也就是把黃豆在水裏浸泡到脹起來,然後蒸或煮半小時,胰蛋白酶抑製素就被破壞了。若是幹炒黃豆,就不易消除胰蛋白酶抑製素。總的來說,幹炒黃豆的消化率不如煮軟的黃豆,而煮或蒸整粒的黃豆又不如豆漿、豆腐等豆製品。所以,最好是吃加工處理過的黃豆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