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糖尿病的科學診斷(3)(2 / 3)

別讓誤區影響你的判斷

早期、正確的診斷對糖尿病患者的治療和預後非常重要。由於各種原因,臨床上漏診、誤診的現象時有發生。現將常見的診斷誤區歸納如下:

1.血糖超標就是糖尿病

血糖升高可由多種因素引起,如飽食或高糖飲食、劇烈活動、情緒緊張、應激(如高熱、嚴重創傷、急性腦卒中等)及藥物作用(如激素)等。還有可能是其他疾病引起的血糖升高,如甲狀腺功能亢進、肢端肥大症、嗜鉻細胞瘤等等。因此,必須排除上述情況,多次反複檢查血糖,才能確診是否為糖尿病。

2.尿糖陽性就是糖尿病,尿糖陰性可排除糖尿病

很多人認為糖尿病必須尿中有糖,否則就不是糖尿病,其實這種認識是不正確的。因為血糖在腎髒的排泄過程是由3個因素決定的,即血糖濃度、腎小球對血糖的濾出能力和腎小管的重吸收能力。如果腎髒對血糖的濾出能力降低,而對濾出血糖的重吸收能力尚好時,血糖濃度雖高但無尿糖,醫學上稱之為“腎糖閾增高”,多見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腎小球動脈砸化;反之稱“腎糖閾降低”,即血糖濃度正常,尿糖卻呈陽性,這種情況常見於孕婦。腎功能異常者,尿糖結果不能正確反應血糖濃度的真實情況,因此,我們不可依據尿糖來診斷糖尿病。

3.兒童糖尿病一般是Ⅰ型糖尿病

過去大多數兒童糖尿病患者屬於Ⅰ型糖尿病,但現在兒童Ⅱ型糖尿病的患病率越來越高,其主要原因可能與遺傳,常進食高熱量、高脂肪的快餐食品,活動量減少而導致肥胖有關。現任美國糖尿病協會主席的卡夫曼是一位小兒內分泌專家,他指出,Ⅱ型糖尿病已是美國兒童的一種流行病,在過去10年中,兒童Ⅱ型糖尿病發病率上升了33%。我國兒童的Ⅱ型糖尿病發病率也在明顯上升。

4.成年期發生的糖尿病一定是Ⅱ型糖尿病

人們一般認為,到成年期才發生的糖尿病屬於Ⅱ型糖尿病。殊不知,還有一種介於工型和Ⅱ型糖尿病之間的所謂“1.5型糖尿病”,它的學名叫“成人隱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英文簡稱LADA),它本質上屬於Ⅰ型糖尿病。但它起病又具有隱匿、遲發的特點,發病初期口服降糖藥治療有效,無需使用胰島素,這點又符合Ⅱ型糖尿病的特點,所以非常容易被誤診為Ⅱ型糖尿病。目前估計,LADA這種特殊類型的糖尿病占10%~15%。對於這部分患者,必須早期確診,盡早使用胰島素,以保護殘存的胰島功能,防止並發症的發生。

5.空腹血糖正常就不是糖尿病

目前糖尿病的診斷標準是空腹血糖≥7.0毫摩爾/升和(或)餐後2小時血糖≥11.1毫摩爾/升。一般來說,Ⅱ型糖尿病患者在早期階段往往首先表現為餐後血糖升高,而空腹血糖可以正常,對於這部分患者,如果僅查空腹血糖,不查餐後2小時血糖,很可能使這部分患者被漏診。因此,空腹血糖正常不能輕率排除糖尿病,一定要同時化驗餐後2小時血糖。

糖尿病的目標控製

糖尿病是一組代謝綜合征,涉及到血糖、血脂、血尿酸、血壓、肥胖等一係列代謝紊亂。因此,對於糖尿病的治療不應僅限於血糖控製,而應全方位的綜合幹預。國內外大量循證醫學證據(如DCCT、UKPDS試驗等)證明,隻有長期嚴格控製包括血糖在內的各種代謝指標,才能明顯減少或避免糖尿病各種並發症的發生。所以,對於糖尿病不能滿足於一般水平的控製,要做到控製達標,治不達標,形同未治。

糖尿病的自我判斷容易偏差

有些糖尿病患者,自以為久病成醫,憑著自己的一知半解或道聽途說的“前人經驗”,選擇在家裏自診自醫,以求節省開支。這樣做,隱患多多,弊多利少。

案例一:東施效顰,吃藥盲從。

有位合並腎功能不全的Ⅱ型糖尿病患者,聽一位患者介紹“二甲雙胍”降糖效果不錯,於是也去藥店買來照服,結果腎功能越來越差,還引起了乳酸酸中毒昏迷,險些丟了性命。後經醫生及時調整方案,改用“胰島素”治療後,才得以轉危為安。

點評:每個糖尿病患者的分型、胖瘦、年齡、病程、並發症各不相同,用藥不能千篇一律。應當由醫生根據具體病情,決定用什麼藥以及如何用,不能聽人家說什麼藥好就用什麼。選擇降糖藥物的原則,正常體重和偏瘦的患者首選磺脲類降糖藥;超重和肥胖的患者首選雙胍類降糖藥;對腎功能不全者,禁用二甲雙胍。

案例二:急於求成,險些喪命。

有位老年糖尿病患者長期用消渴丸,每次5粒,1天2次,最近自查尿糖控製不太理想,於是自作主張,改為每次10粒,1天3次,結果當天夜裏就出現低血糖昏迷,後經搶救雖然保住了性命,但由於低血糖時間過久,大腦嚴重受損,最終成了植物人。

點評:調整降糖藥物的劑量應當慎重,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循序漸進地進行,不能急躁冒進,矯枉過正。要知道,低血糖往往比高血糖更危險,而且盲目增加藥量,藥物毒副作用也相應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