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降糖藥物(如優降糖、消渴丸等磺脲類藥物)服用一段時間後,效果逐漸減退,臨床謂之“口服降糖藥繼發性失效”,這是由於患者的胰島功能隨著病程延長逐漸衰竭所致。當患者胰島分泌功能嚴重受損,則促胰島素分泌劑(如優降糖、消渴丸、達美康等)的作用效果就會大大降低甚至無效,因為此類藥物發揮作用有賴於胰島功能的存在。臨床遇到藥物繼發性失效,應在醫生指導下,及時調整藥物或換用胰島素。
9.胰島素抵抗
胰島素抵抗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機體對胰島素不敏感。對於身體超重及肥胖的Ⅱ型糖尿病患者,特別是在病程的早期階段,其血糖升高多是由於患者對胰島素不敏感,而並非胰島素分泌量不足。對這類患者的治療首選藥物不是促胰島素分泌劑或者補充胰島素,而是應當選擇雙胍類、噻唑烷二酮類等具有胰島素增敏效果的藥物,通過消除胰島素抵抗來改善對血糖的控製。
10.其他藥物的幹擾
有些糖尿病患者身患多種疾病,同時服用多種藥物,其中有些藥物可拮抗胰島素的作用,削弱降糖效果,如糖皮質激素、β—受體阻滯劑(如心得安)、噻嗪類利尿劑、雌激素、甲狀腺激素等。因此,有合並症的糖尿病患者在選用藥物時,要全麵考慮,盡量不用或少用對降血糖有影響的藥物。
11.氣候因素的影響
臨床發現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受季節影響而變化,寒冷刺激可促使胰島素拮抗激素(如腎上腺素等)分泌增多,肝糖原輸出增加,肌肉對糖的攝取下降,從而使血糖升高,病情加重。夏季炎熱多汗,應注意補充水分,否則血液濃縮也會使血糖升高。
12.未被識別的Ⅰ型糖尿病
Ⅰ型糖尿病主要見於兒童,但目前看來,成人階段發生Ⅰ型糖尿病(LADA型糖尿病)的也並非少見。但由於其某些症狀與Ⅱ型糖尿病頗為相似(如發病遲、起病隱匿、病程初期對口服降糖藥治療有效),再加上目前對胰島8細胞自身抗體的檢查尚未普及,常被誤診為Ⅱ型糖尿病。由於這種患者的胰島功能衰竭很快,口服降糖藥的療效不會維持很久,應盡早給予胰島素治療。
總之,血糖控製是一項係統工程,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影響血糖的控製。隻有醫患合作,共同分析,找準原因,因人製宜,采取相應措施,才能使血糖得到滿意的控製。
中西醫降糖的兼用原則
口服降糖藥物(如磺脲類及雙胍類)都是化學合成藥,這類藥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多年來人們一直在尋求無副作用或副作用小的降糖天然植物,而中草藥多為天然植物。目前,盡管被用以“降血糖”的中草藥有100多味,但無論是單方還是將這些藥物組成方劑,降血糖作用都十分有限,可以說,還沒有一種純中藥單方或複方製劑能達到或超過西藥的降糖效果。
臨床上,經常可以聽到或見到某些中醫在治療糖尿病時,武斷地要求患者停服一切降糖西藥,單用中藥治療。殊不知病情有輕重之別,患者有體質之差。對於血糖中度升高的患者,單純中藥治療效果往往欠佳。
中藥治療糖尿病在某些方麵是有一定優勢的,如減輕自覺症狀,協助降糖西藥或胰島素的降糖作用,預防或輔助治療糖尿病慢性並發症(如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糖尿病性神經病變、糖尿病性腎病)等。
我們知道中藥的降糖作用溫和緩慢,其優勢並不在降糖,因此,對空腹血糖在8.9毫摩爾/升以下的糖尿病患者,可以單獨應用中草藥或降糖中成藥。對空腹血糖<11.1毫摩爾/升的患者,可先用降糖西藥控製血糖,繼而加服中藥。經過1~2周,血糖控製滿意以後,可以酌情減少西藥的用量。但減少降糖西藥應慎重,以防反複,並根據患者病情、體質、年齡、血糖水平,確定是否能完全替代西藥。一般來說,配合中藥治療後,如能使原來降糖西藥每日用量減少即已有效,如能減少到最小量維持則更好,不一定非要取代西藥。
糖尿病患者何時必須住院治療
糖尿病患者是否需要住院,首先取決於患者自身的病情,當然也不能不考慮患者的經濟狀況。如果病情較輕,可以在門診檢查,院外治療;對於症狀嚴重、合並症多、病情複雜的患者,就不宜在門診治療,一定要聽從醫生的建議,住院係統觀察和治療。倘若患者盲目自醫自診,往往會因小失大,後果堪憂。一般來說,糖尿病患者具備下列情況時應該住院治療。
1.所有糖尿病急性並發症患者
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表現為惡心、嘔吐、神誌不清,血糖<16.7毫摩爾/升,尿酮體陽性;②非酮症高滲性昏迷。其多見於老年人,表現為意識模糊或昏迷,血糖極度升高(多超過33.3毫摩爾/升)而尿酮體陰性,血滲透壓<320毫滲量/升;③乳酸酸中毒。這些急性並發症起病急、進展快、病死率高,若搶救不及時,往往有生命危險。
2.初次接受胰島素治療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