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體重控製不理想的糖尿病患者較正常體重的患者病情為重。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可以導致胰島素抵抗和高胰島素血症。這不僅是Ⅱ型糖尿病的誘發因素,也是導致糖尿病慢性並發症的重要原因。
(8)凡符合下列幾點,無論其性別、年齡、糖尿病型、病程長短,均可劃為輕型糖尿病:血糖長期保持穩定,無低血糖發生;無任何急、慢性並發症;體重正常,生活起居自如,能勝任正常工作。
每個糖尿病患者都應明白,病情的輕重是相對而言的,兩者之間可以互相轉化。輕者若不能長期堅持正規治療,將血糖等各項代謝指標控製在基本正常水平,就極有可能由量變到質變,由輕變重;而即使病情偏重者,隻要沒有嚴重的並發症而且髒器功能尚屬正常,亡羊補牢及早開始正規治療,病情就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減輕,至少可以使糖尿病各種並發症的發展得到一定程度的減輕和延緩。
歸納起來,在判斷糖尿病病情輕重的眾多指標中,最為重要的指標就是兩條:血糖控製如何以及有無並發症。
血糖降不下來的原因分析
影響血糖降低的因素眾多,涉及飲食、運動、心理、用藥、監測等各個方麵,具體到每個患者身上又不盡相同,歸納起來包括以下幾點:
1.飲食控製不當
飲食治療是糖尿病治療的基礎,無論是Ⅰ型糖尿病還是Ⅱ型糖尿病,不管病情輕重,有沒有使用降糖藥物,都需要飲食控製。飲食控製有助於減輕胰島負擔、降低血糖、減少降糖藥用量以及控製體重。
血糖輕度增高的糖尿病患者,單純依靠飲食控製即可使血糖恢複正常;相反,如果不注意控製飲食,藥物再好也難以使血糖保持正常。但飲食控製絕不等於“饑餓療法”或是嚴重偏食,這樣會導致營養不良或者饑餓性酮症。飲食治療就是要科學合理地安排飲食的量(指“總熱量”而不是單指“主食”)與質(指各種營養成分的比例),要求既能滿足身體營養所需,又能有助於血糖及體重的控製。
2.運動量不足
運動本身就是一個能量消耗的過程,規律性的有氧運動可以促進肌糖原的分解以及外周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運動還有利於降低體重,改善胰島素抵抗,增強降糖藥物的療效。運動還有助於緩解緊張情緒,保持心理平衡,減少血糖波動。因此,科學合理的運動有助於對血糖的控製。
3.不良情緒
情緒對血糖的影響很大,緊張、焦慮、氣惱、失眠、大喜大悲、過度興奮等情緒變化會引起升糖激素分泌增加,胰島素釋放下降,致使血糖升高。因此,學會控製、調整情緒十分重要。另外,生活不規律,過度疲勞也會引起血糖的波動。
4.應激狀態
感冒發熱、嚴重感染、創傷、手術、急性心肌梗死或中風等應激狀態,女性處於妊娠期、月經期等,可使升糖激素分泌增加,削弱胰島素的降糖作用,導致血糖居高不下甚至誘發酮症酸中毒。
5.選藥不合理
糖尿病患者用藥應因人而異,需要根據每個患者的糖尿病分型、胰島功能狀況,結合患者的年齡、胖瘦、有無並發症以及血糖譜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選用藥物,以確保安全有效。時下大多數關於糖尿病的醫療廣告實不足信,諸如“幾個療程即可根治”的廣告宣傳更是無稽之談。事實上,目前還沒有哪種對所有糖尿病患者都堪稱最好的特效藥,用藥應當個體化,適合的就是最好的,切忌盲目聽信廣告或偏方、秘方。
6.用藥不足或過量
藥量不足導致血糖不降很好理解,不再贅述,需要警惕的是用藥過量。降糖藥物用量過大,血糖降得過快太低,可引起交感神經興奮,兒茶酚胺、胰高血糖素等升糖激素分泌增加,促進肝糖原的分解,使血糖反跳性增高。此時若繼續增加藥量,血糖反而更高,正所謂矯枉過正、物極必反。對於空腹血糖升高的患者,一定要先弄清是“降糖藥用量不足”還是“低血糖後高血糖”,若屬後者,則晚間降糖藥用量應適當減少而不是增加。
7.藥物用法不正確
降糖藥種類很多,用法各異,用法不當,事倍功半。例如,磺脲類降糖藥最好於餐前半小時服用,這樣藥物的作用高峰與餐後血糖高峰恰好同步,從而使降糖效果達到最佳;拜糖平的主要作用是延緩糖類的吸收,應當與第1口飯嚼碎同服,空腹服藥沒有任何效果;再如,根據藥物半衰期的不同,有的藥需1天3次服用,有的每天1次即可。糖適平、美吡達等降糖藥均屬短效製劑,應當1天3次餐前服用,如果每天1次或兩次口服,則很難使全天的血糖得到滿意控製;而瑞易寧、格列苯脲等藥物均屬長效製劑,每天服用1次即可。
8.藥物繼發性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