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糖尿病的科學診斷(2)(1 / 3)

對於血糖控製較穩定的患者,血糖監測的時間間隔可以較長。但對新被確診糖尿病患者,近期血糖波動較大,近期有低血糖發生,治療方案應有變動。妊娠、手術、運動、外出、飲酒等各種生活應激情況的患者,應增加監測頻率。當近期血糖常常偏高時,應監測空腹及餐後2小時血糖,它們能較準確地反映出您血糖升高的水平。而當您近期經常出現低血糖時,最好注意監測餐前血糖和夜間血糖。可以嚐試間隔一段時間,在某日的不同時間測4~6次血糖,了解一天中血糖的變化規律。另外,駕車時發生低血糖是非常危險的,因此駕車前監測血糖十分必要。

4.餐後2小時血糖如何監測

監測餐後2小時血糖的目的是為了檢查當前的飲食、藥物等治療是否使血糖得到良好控製。因此,在監測餐後血糖時一定要和平常一樣吃飯、服藥,才能真實反映日常血糖的控製情況。有人特意在監測血糖那天停止用藥是錯誤的。餐後2小時是從吃第1口飯算起,不能從進餐中間或結束後開始計算。

5.血糖儀的操作方法

①調整血糖儀的代碼使其與您現在使用的試紙的代碼相同(因不同時間購買的試紙有不同的代碼,所以必須先調整血糖儀的代碼);②洗手,用酒精消毒采血的手指;③手臂下垂30秒,以便使血液充分流到手指;④將針頭裝入采血筆中,根據手指皮膚厚度選擇進針深度,刺破手指取適量血;⑤待血糖儀指示取血後,將血滴在血糖試紙指示孔內;⑥把血糖試紙插入血糖儀中(注意:有的血糖儀需先將試紙插入血糖儀中,試紙前端可以自動吸血);⑦幾秒或十幾秒鍾之後,從血糖儀上讀出血糖值;⑧在記錄本上記錄血糖值和監測時間。

6.自我監測血糖的注意事項

①血量不夠、血糖試紙過了有效期、手指酒精消毒未幹、血糖儀代碼與試紙代碼不同、電池的電量不足等,都會影響檢測的準確性;②手指消毒後,一定要等酒精揮發幹燥後再采血;③采血部位要交替輪換,不要長期紮一個地方,以免形成瘢痕(在手指側邊采血疼痛較輕,而且血量足);④血糖儀要放置在幹燥清潔處,不要讓小孩、寵物觸及、玩耍;⑤要定期到指定的售後服務點校正血糖儀是否準確,到醫院與抽血化驗結果對比也可知道其準確性;⑥妥善保管用過的酒精棉球、針頭等,最好集中送到社區衛生站處理。

糖尿病病情的輕重判斷方法

病情輕重是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屬十分關心的一個問題。對於這個問題,大部分患者甚至包括一些醫生在內也並非十分清楚,他們往往片麵地把血糖視為評價的唯一標準。那麼,究竟應該如何正確判斷糖尿病的病情輕重呢?筆者認為可以根據以下幾項指標來進行判斷:

(1)兒童期發病的糖尿病一般比成人糖尿病的病情要重。兒童時期發生的糖尿病在我國絕大多數(>90%)為Ⅰ型糖尿病。由於胰島β細胞嚴重受損使胰島素分泌幾乎喪失殆盡,必須用胰島素治療才能防止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和死亡。也就是說,Ⅰ型糖尿病比Ⅱ型糖尿病的病情要重。

(2)糖尿病病程長的患者比病程短的患者病情要重。大量臨床研究已經證明,糖尿病並發症的出現與病程長短呈正相關。例如,糖尿病腎病的5年並發率是2%,10年為5%,20年為10%;糖尿病眼底病變的5年並發率為16%,10年為26%,20年為48%;糖尿病神經病變的5年並發率為15%,10年為26%,20年為40%。

(3)血糖長期居高不下者病情較重。長期高血糖、高血脂對血管內皮的毒性作用以及繼發的血液黏稠度增高,易使患者發生動脈粥樣硬化和大、小血管病變。國內外諸多臨床研究(如“DCCT”和“UKPDS”)證實,嚴格控製血糖可以顯著減少糖尿病微血管並發症。同時控製血壓、血脂、吸煙等危險因素,對降低糖尿病性大血管病變有明顯的效果。

(4)已出現各種慢性並發症(尤其是合並心、腦、腎、眼、神經、肢體壞疽等)者病情較重。糖尿病慢性並發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殘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而糖尿病治療的重點就在於預防、減少或延緩糖尿病的各種慢性並發症和合並症的發生和發展。

(5)多次發生急性代謝紊亂(如酮症酸中毒、乳酸性酸中毒)或反複出現急、慢性感染(如結核)均屬重症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常見的急性並發症之一,其死亡率在美國為1%~19%(平均為14%),北京協和醫院報道為21.4%。糖尿病患者的感染也是嚴重影響患者生存質量和生存壽命的重要因素,因為糖尿病患者防禦能力降低,容易發生感染,而感染的存在增加了對糖尿病控製的難度,兩者相互影響。有學者認為,如果在一個患者糖代謝頗好的情況下突然發生惡化或失控,應當首先從感染方麵尋找原因。

(6)糖尿病合並高血壓等症者病情較重。據WHO報告,糖尿病患者合並高血壓的占20%~40%,是普通人群的4~5倍;同時合並脂代謝異常的就更多。糖尿病患者若同時合並高血壓、高血脂,其動脈硬化及心血管並發症(心肌梗死、腦卒中)的發生率將大大增加。所以,糖尿病患者伴有高血壓、血脂異常者也應視為重症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