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糖尿病是“煩”出來的病。近年來,國內外學者研究發現,不良的精神刺激可以嚴重擾亂機體的內分泌功能。由此,情緒與精神因素帶來的“無限煩惱”也是糖尿病的重要誘因。當今,社會生活節奏加快、競爭激烈,若當事人缺乏足夠的心理承受能力,則容易因內分泌功能失調而導致糖尿病發生。
綜上所述,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富裕優越的生活條件以及現代化的工作、生活環境理應是好事,但好事也要科學的對待與處理。維持人體健康需要科學飲食、合理膳食搭配,既保證機體的熱能需要,又不使過多的、過剩的糖類、脂肪、蛋白質在體內堆積,應使其處於動態平衡狀態。要做到動態平衡,還必須加強身體鍛煉,增強體力與免疫力。也必須學會動靜結合,勞逸結合,緊張與放鬆相結合,隻有這樣才能拒糖尿病於身體之外。富裕是好事,但若不科學對待,患上“富貴病”就麻煩了。
古代中醫醫案中的糖尿病
Joslin曾說:“虛弱無力,多尿,多飲與多食是最普通的症狀”,又說:“多尿最為常見,73%的糖尿病患者有之;多飲占67%;虛弱無力64%;多食40%;皮膚症狀31%;外陰瘙癢與體重減輕都常見;視力不清亦非罕有;四肢疼痛則占20%。”
王叔鹹在分析347例(1921~1935年)中國糖尿病患者的症狀時寫道:最普通的症狀是以下的順序:多尿(51.3%);多飲(50.8%);消瘦(40.6%);多食(36.9%);衰弱(24.8%);四肢疼痛及麻木感(12.4%);瘙癢(4.9%);嗜眠(4.9%)。此外,約30%的糖尿病患者無明顯的臨床症狀。
由以上中外文獻可以看出,“三多”——多尿、多飲、多食乃係糖尿患者最常見的症狀。中國曆代對於糖尿病症狀的記載由簡及繁,在漢朝以後已經包括了這些主要的症狀。舉數例如下。
漢張仲景《金匱要略》一書曾記載:“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鬥,小便亦一鬥。”“渴欲飲水不止”,“渴欲飲水,口幹舌燥”。又說:“消穀飲食,大便必堅,小便必數。”
晉王叔和《脈經》曾記載消渴患者“日就羸瘦……舌焦燥”,“所食之物皆化作小便”,“小便晝夜二十餘行,至三四升,極瘥不減二升也”。
唐代王燾《外台秘要》載有:“腎氣不足,虛損消渴,小便數,腰痛。”
宋《聖濟總錄》說:“消渴飲水不輟,多至數鬥,飲食過人而不覺飽。”並說明貪食之故係因“引穀自救”。此外還有“四肢疼痛”,“心胸燥”,“健忘怔忪”的記載。又說:“久病消渴之人,筋骨贏劣肌肉瘦瘁。”宋蘇軾、沈括所著《內翰良方》曾記載有人“……忽得渴疾,日飲數鬥,食倍常,而數溺。”
金劉完素“三消論”也曾說消渴患者“飲水百杯,尚猶未足”。李杲《蘭室秘藏》說消渴患者“口幹舌燥,小便頻數,大便閉澀,幹燥硬結”,又說,“能食而瘦”。
元危亦林《世醫得效方》記載消渴患者可以小便“晝夜百十行”。明戴思恭《秘傳證治要訣》說“三消,小便既多,大便必秘”,明周定王朱柿《普濟方》記載消渴患者“睡眠不安,四肢倦怠”。
清陳士鐸的《辨證冰鑒》記載:“消渴症大渴恣飲,一飲數十碗,始覺稍快,易飲得食則渴減,饑則渴尤甚。”清秦皇士《症因脈治》明確記載了糖尿病的三大主要症狀:“其症,隨飲而隨渴,隨食而隨饑,隨溺而隨便。”
中國曆代對於糖尿病症狀的記載並不止此,但從以上已可看出,凡中外現代所敘述的糖尿病症狀,在中國古代多已有記載。同樣,在許多症狀中也特別著重於多尿、多飲及多食這三大常見症狀。但此三大症狀在一個患者身上並不兼而有之;我國醫書自唐以後,即視此三大症狀之孰為輕重從而區別成三種不同類型的消渴病——即上消、中消與下消,症狀重在多飲者名為上消;重在多食者名為中消;重在多尿者名為下消。中國醫書說明消渴病之所以分為三消,並非三種病而是“其基本為一,推其標有三”(宋《聖濟總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