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病機理的探索是預防和治療糖尿病有效對策的根據。糖尿病是一種慢性內分泌疾病,疾病本身並不可怕,如果能很好地控製血糖,患者可以享受與正常人一樣的生活;但是如果得不到很好的控製,它可使體內許多組織器官物質代謝和功能失調,致使體質變弱、抵抗力差,對疾病易感性增強,而容易發生各種並發症。糖尿病的危害主要來自並發症。據世界衛生組織對糖尿病的定義,糖尿病並發症是由於糖尿病及糖尿病狀態而繼發的急性或慢性疾病以及臨床症狀。所謂糖尿病及糖尿病狀態是指由糖尿病所致的諸多直接和間接致病因素,包括高血糖症、絕對和相對的低胰島素血症、高胰島素血症、高脂血症等。
糖尿病並發症是影響患者預後的主要因素,高並發症發病率導致高致死率和高致殘率,可怕的並發症往往在人們沒有引起注意時就潛移默化地侵蝕全身器官。研究表明,在糖尿病發病後的10年有30%~40%的患者至少會發生一種並發症,這些並發症單獨或以不同組合同時或先後出現。神經病變患病率在糖尿病病程的第5年、10年、20年時分別可達到30%~40%、60%~70%和90%。視網膜病變在病程的第10年和第15年時,其發病率分別為40%~50%和70%~80%。
約10%患者在發病15年後會發展成嚴重的視力損傷,而2%患者將完全失明。微量蛋白尿是糖尿病腎病的先兆。微量蛋白尿的出現率在病程第10年和第20年時可達到10%~30%和40%,20年後有5%~10%患者惡化成終末期腎病。青年期發病的糖尿病患者到50歲時有40%發展為嚴重的腎病,需要血液透析和腎移植,否則隻能麵臨死亡。此外,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發生的危險性較一般人群增加2~4倍,並且發病年齡提前。由於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和神經病變,常導致足部潰瘍,進而截肢。從死因上看,糖尿病患者的死因主要是各種並發症。其中缺血型心髒病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占60%~80%;腦血管疾病引起大約10%的死亡;糖尿病腎病占死亡總數的10%~30%,發病年齡越小,糖尿病腎病導致的死亡比例就越高。
根據並發症的緩急以及病理上的差異,糖尿病並發症可分為急性和慢性並發症兩大類。急性並發症來勢凶猛,如得不到及時有效治療就會危及生命,而慢性並發症則較為隱蔽,可以在不知不覺中發生,早期尚可逆轉,晚期則必受其害。
中國糖尿病的狀態
首先讓我們了解一下由澳大利亞著名糖尿病學家齊默爾及其同事在南太平洋島國瑙魯做的糖尿病流行病學研究的結果。
瑙魯原是個居住著500名密克羅尼亞人的偏僻環礁島國,他們原來精力旺盛,靠捕魚業和農業為生。但因英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殖民開發和開采磷礦,瑙魯人成為世界上最富裕和體力活動最少的民族之一。自1950年後許多年輕人患了Ⅱ型糖尿病,現在60~70歲的人約2/3患有糖尿病,Ⅱ型糖尿病的患病率也從過去的0增加到28%。
齊默爾等認為,Ⅱ型糖尿病在瑙魯的流行並不是個反常現象,而是在大部分發展中國家流行的預兆。人們已經注意到波利尼西亞人、美洲印第安人、澳大利亞土著人及毛裏求斯的華人中,隨著可口可樂普遍飲用而出現Ⅱ型糖尿病的流行。目前,毛裏求斯普遍飲用可口可樂的華人中Ⅱ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已超過20%,與同期中國內地人1%的患病率形成鮮明的對照。
科學家們認為,現代致病的Ⅱ型糖尿病基因型,在原先處於儉樸生活條件下的許多種族(包括華人)中傳播的最可能的解釋是“節約基因假說”。這種假說認為,在那種食物供給時好時壞,而且經常缺乏食物供給條件下生活的人,具有“節約”的適應性能力,能立即啟動胰島素釋放,這種人能在偶然食物供給充分時將攝入的熱量較多地轉化成脂肪。這樣的人更容易在饑餓條件下生存和繁衍後代。而在高熱量食物持續穩定供給和活動減少的現代化條件下,則容易發胖和超重,易患糖尿病。
人們觀察到,在動物園中有充分食物供應的猴子容易發生糖尿病,而糖尿病鼠具有較強的度過饑餓階段的能力。大多數中國人很可能都以這種方式被選擇形成“節約基因”型。在20世紀60年代前,中國不少地區都存在溫飽問題。現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少人活動少,飲食熱量高,精神緊張和超體重,從而使中華民族成為易患糖尿病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