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糖尿病的基本常識(4)(1 / 3)

Ⅰ型糖尿病的發病機理是在糖尿病遺傳易感性基因的基礎上,加上外界環境中有害因素的作用如病毒感染或化學物質的損害,從而誘導細胞介導的自身免疫應答,選擇性地破壞B細胞,導致胰島素分泌功能障礙。一般來說,90%以上的胰島B細胞被損害時才出現糖尿病,而剩下10%的正常B細胞也會在發病2~3年內被破壞。

Ⅱ型糖尿病的發病機理

關於Ⅱ型糖尿病的發病機理目前尚無定論。Ⅱ型糖尿病的疾病特點表現為起病隱蔽、緩慢,常有家族史;發病與年齡增加、身體肥胖等有密切關係,多見於中老年人和肥胖者。在經濟發展迅速,生活方式改變較大的國家與地區其患病率呈快速上升的趨勢。這類糖尿病患者血漿胰島素絕對水平並不低,但胰島素刺激釋放實驗顯示胰島素釋放高峰後移,表明胰島素分泌障礙或活性損傷常同時存在於同一患者身上。

根據Ⅱ型糖尿病的發病特點,推測其發病機理可能是在遺傳及飲食失衡、缺乏運動、體形肥胖、情緒失調、化學藥物等的作用下,逐漸演變成內分泌失衡疾病。主要根源是胰島B細胞受損,從而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或是胰島受體障礙而不能正常利用胰島素;還有報道指出高血糖素相對太高也是原因之一。其結果是引起糖類、脂肪、蛋白質的代謝紊亂,進而引起身體的各種症狀,逐漸發生並發症。

1.遺傳因素與Ⅱ型糖尿病發病

現代醫學的觀點認為大多數疾病的發生都和患者的遺傳背景有關。美國對皮馬族印第安人的流行病學調查第1次明確顯示Ⅱ型糖尿病發病與遺傳背景的關係。Ⅱ型糖尿病發病過程中遺傳因素的作用現在已經得到一定的共識。全世界許多實驗室為尋找Ⅱ型糖尿病的致病基因、關聯基因投入了大量工作,篩查幾百個候選基因。其中主要包括與糖類、脂肪代謝相關激素、受體、載體的基因,葡萄糖、脂肪代謝通路中限速酶的基因等。迄今為止,認為除個別類型的糖尿病有明確的單基因結構變異外,糖尿病發生的遺傳背景是由多基因決定的。

Ⅱ型糖尿病屬於複雜性疾病,與Ⅰ型糖尿病一樣,是在遺傳易感的背景下加上環境因素的作用發病的。但Ⅱ型糖尿病不同於Ⅰ型糖尿病的是患者一般不存在HLA抗原分布異常。

支持Ⅱ型糖尿病發病與遺傳因素有關的證據來自以下幾個方麵。

(1)種族患病率調查。世界上各種族之間Ⅱ型糖尿病患病率各不相同。即使在同一國家,不同民族之間患病率也不相同。美國皮馬族印第安人20歲以後糖尿病患病率高達35%,美國白人糖尿病平均患病率為7%,但在混血皮馬族印第安人中此患病率與全美平均患病率相近。

(2)陽性家族史。Ⅱ型糖尿病患者常有明確的家族史。但陽性家族史的百分比在各民族、各國並不完全一致。假如父親或母親患Ⅱ型糖尿病,子女發病的危險率為10%~15%,如父母均患Ⅱ型糖尿病,則子女的發病危險率更高。如其中一個兄弟發生Ⅱ型糖尿病,則其他兄弟的發病危險率為10%~15%。但Ⅰ型糖尿病患者的子女中Ⅱ型糖尿病的發病率並不高於一般人群。

(3)孿生子患病率調查。在孿生子中的調查表明,Ⅱ型糖尿病共患率在單卵雙生子中波動在20%~90%之間。這一較大波動的原因可能與調查方法和被調查者年齡有關。考慮到年齡因素並修正後結果為70%~80%。而雙卵孿生子Ⅱ型糖尿病共患率僅為9%。

(4)基因結構異常與表達異常。現已查明與糖尿病發病相關的單基因位點有以下幾個。

①胰島素基因。1979年報道的第一個胰島素基因點突變家係,至今已查明有兩大類13個家係6種點突變。高胰島素血症是由於胰島素基因突變造成胰島素與胰島受體結合力改變,生物活性下降,清除減慢,表現為高胰島素血症。高胰島素原血症是由於合成的胰島素原肽鏈上氨基酸變異,使得胰島素轉換酶不能在該位點完成內切修飾,造成胰島素原過多而成為高胰島素原血症。

②胰島素受體基因。自1988年首例報道以來,現已有40餘種編碼區突變形式的報道。大部分為點突變,也有缺失類型。可按突變造成的受體功能改變分為兩類,一類為受體數目減少;另一類為受體親和力減低。

③葡萄糖激酶基因。1993年明確報道葡萄糖激酶基因突變糖尿病家係。突變形式多樣,多見於青年人的成年發病型糖尿病(MODY)家係,可達50%。

④線粒體基因突變。1992年確認線粒體基因突變是特定糖尿病類型發病的原因。這一類型突變在中國糖尿病患者中也有報道。

最近國內研究人員利用全基因組篩查技術發現,在人體9號染色體內,有兩處Ⅱ型糖尿病易感基因的新位點,這是中國糖尿病患者所特有的精細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