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糖尿病的基本常識(3)(1 / 3)

(2)Ⅱ型糖尿病。遺傳因素在Ⅱ型糖尿病中的重要性達90%以上。從調查中發現,在Ⅱ型糖尿病患者中,25%~50%有糖尿病的家族史。我國學者曾對1737例Ⅱ型糖尿病患者進行調查,其中一級親屬患糖尿病占17.04%;另一項調查顯示母親患糖尿病占15.04%,父親患糖尿病占7.13%,故女性遺傳高於男性。Ⅱ型糖尿病的組織相容抗原的研究也充分證明其與遺傳因素有關。近年,美國科學家發現Ⅱ型糖尿病的病因與葡萄糖激酶基因突變有關,已發現十幾種不同的突變基因類型。此外,臨床上父母親患糖尿病者,其子女患病率比正常人組為高。同卵雙胞胎糖尿病者,成年以後都發病的可高達90%以上。但是並非所有糖尿病的後代都要得糖尿病,這說明有糖尿病遺傳基因的隻是有糖尿病的易感性,即這隻是發生糖尿病的內因,隻有在一定的外因的作用下,才能發生糖尿病。

雖然大量的資料證實糖尿病與遺傳有關,但目前認為遺傳僅僅是糖尿病的易感性因素,是一種糖尿病的傾向。換句話說,也就是在同樣外界環境條件下,有遺傳傾向的人更容易發生糖尿病,而不能認為隻要有家族史的人就一定發生糖尿病。現在多認為部分糖尿病係多基因遺傳疾病,而不是由某個基因決定的,隻有基因量達到或超過其閾值時才有發病的可能。

2.精神因素

近10年來,中外學者研究確認精神因素在糖尿病發生、發展中的作用也很大,認為伴隨著精神的緊張、情緒的激動及各種應激狀態,會引起升高血糖激素的大量分泌,如生長激素、去甲腎上腺素、胰升糖素及腎上腺皮質激素等。承受精神應激較多的城市居民糖尿病患病率高於農村居民,腦力勞動者患病率高於體力勞動者。一項研究在18個月前後對一組調查對象進行跟蹤檢查發現,從18個月前的血糖檢查正常者轉變成糖尿病患者的人,在這18個月內遭受的精神刺激的強度明顯高於原來,致使糖耐量降低,導致血糖升高。在新發病的人群中,以“人際關係問題”這類精神刺激遭遇最多。

3.肥胖因素

肥胖是誘發糖尿病的重要因素。盡管部分兒童、青壯年Ⅰ型糖尿病患者也存在體形肥胖,但目前研究認為肥胖與Ⅱ型糖尿病發生的關係更為密切。

當人們長期攝取高能量飲食、或進食過多,而體力活動較少時,進食的高蛋白、高糖類被消化吸收,血液中氨基酸、葡萄糖濃度增高,刺激B細胞分泌較多的胰島素。胰島素可促進脂肪合成,使身體發胖。發胖以後,靶細胞上胰島素受體數量減少,出現胰島素抵抗,胰島素不能發揮正常的生理作用。肥胖時脂肪細胞膜和肌肉細胞膜上胰島素受體數目減少,對胰島素的親和能力降低、體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下降,從而導致糖的利用障礙,使血糖升高而出現糖尿病。有60%~80%的成年糖尿病患者在發病前均為肥胖者。所以,糖尿病的患病與肥胖的程度與類型密切相關,中心型(或稱腹型)肥胖尤與糖尿病的發生密切相關。

所以,人到中年,一定要盡量保持正常體重,這對糖尿病的預防很有好處。

4.感染

感染是糖尿病的發病誘因中非常重要的因素,特別是病毒感染是Ⅰ型糖尿病的主要誘發因素。在動物研究中發現許多病毒可直接侵犯胰島B細胞,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而產生糖尿病;或病毒長期滯留在B細胞內,激發自身免疫係統,引起體內淋巴細胞產生抗胰島素細胞抗體,這種抗體會使胰島B細胞受到損傷破壞,造成胰島素合成減少,引起糖尿病。相關病毒主要包括腦炎病毒、心肌炎病毒、柯薩奇B病毒等。此外,病毒感染後還可使潛伏的糖尿病加重而成為顯性糖尿病。近100多年來,病毒感染後發生Ⅰ型糖尿病的報道屢見不鮮,相關的病毒有腮腺炎病毒、風疹病毒、巨細胞病毒、柯薩奇B病毒等。一般病毒感染本身不會誘發Ⅱ型糖尿病,僅可使隱NTG糖尿病外顯,使化學性糖尿病轉化為臨床糖尿病。

5.自身免疫

現在一般認為,Ⅰ型糖尿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是通過複雜的遺傳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發的。Ⅰ型糖尿病及其親屬常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橋本甲狀腺炎、重症肌無力、原發性腎上腺功能減退、惡性貧血、類風濕關節炎等。由於病毒感染,特別是柯薩奇B病毒感染,使胰島組織及B細胞產生炎症、破壞,引起了自身免疫反應。在病毒加抗體作用下,胰島細胞被進一步大量破壞,使胰島素分泌功能減弱,從而導致糖尿病,特別是Ⅰ型糖尿病的發生。病理組織學觀察發現淋巴細胞浸潤胰島,B細胞受到損害,血中可檢出胰島細胞抗體、胰島素自身抗體及胰島B細胞膜抗體等,這是證實Ⅰ型糖尿病發病與自身免疫有關的直接證據。

糖尿病的發病機理

近年來,隨著醫學研究的進展,從分子生物學、電鏡超微結構、免疫學、生理生化等多角度進行探索,對糖尿病的病因及發病機理又有了新的認識。糖尿病是以血糖升高為臨床特點的內分泌代謝性疾病。Ⅰ型和Ⅱ型糖尿病患者占糖尿病總人數的95%以上。這兩類糖尿病的發病機理目前尚不十分明確。本節根據當前研究的現狀,分別闡述可能與Ⅰ型、Ⅱ型糖尿病發生相關的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