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在中國最早的古典醫書《黃帝內經》中就有記載肥胖與糖尿病的關係了、,該書“奇病論”在解釋消渴病“何以得之”時曾說:“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
《內經·通評虛實論》更明確記載:“消癉……偏枯……肥貴人膏粱之疾也”(消癉即消渴,偏枯係半身不遂)。這些記載,為曆代重要醫書所重複,如宋朝的《聖濟總錄》,明朝的《景嶽全書》等。《景嶽全書》曾經記載稱:“消渴病,其為病之肇端,皆膏粱肥甘之變,酒色勞傷之過,皆富貴人病之而貧賤者少有也。”
由此可知,糖尿病與生活環境及肥胖的這種重要關係,十分密切。
3.糖尿病與飲酒的關係
飲酒為什麼對糖尿病有害?現代研究證明:飲酒能導致肥胖增加,肝糖原合成降低,急性、慢性或複發性胰腺炎,動脈硬化,神經炎等,從而都可以成為患糖尿病及其並發症的危險因素。還有,長期飲酒能引起鉻和鋅的缺乏,這也是糖尿病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國曆代醫籍,對飲酒和糖尿病的關係極為重視。如唐朝孫思邈所著的《千金方》記載:“凡積久飲酒,未有不成消渴者,然則大寒凝海而酒不凍,明其酒性酷熱,物無以加,脯炙鹽成,此味酒客多嗜不離其口,三觴之後,製不由己,飲瞰無度,咀嚼鮓醬,不擇酸成,積年長夜,酣興不解,遂使三焦猛炙,五髒幹燥,木石猶且焦枯,在人何能不渴?”
宋朝諸瑞章《衛生寶鑒》記載飲酒可使消渴病的症狀加重,該書稱:“夫消渴者,飲水百盞尚恐不足,若飲酒則愈渴。”此外,宋朝蘇東坡還記述多食水果也能引起消渴病,他特稱之為“果木消”。
明朝孫東宿曾經治療過一個患者“年過五十酒色無憚,忽患下消症,日夜小便二十餘度,味且甜。”
4.久服丹藥與糖尿病的關係
在現代醫藥學中,有一係列藥物如苯妥英鈉、噻嗪類利尿藥、口服類固醇避孕藥、β腎上腺素受體激動藥以及腎上腺皮質激素等,均能導致糖尿病的發生,食含氰化物的一些植物等也易發生此病。在古代中國,自隋唐以後,有人為了壯陽、養生和延壽,經常服用礦石藥或植物藥做成的丸散,久而中毒患上消渴病。元朝朱震亨的記載說明了這段事實。他說:“自唐時太平日久,膏粱之家,惑於方士服石長生說,多服丹石,迨宋至今猶未已也。”
隋朝太醫博士巢元方在他的《諸病源候論》中,記載消渴病是因為“由少服五石諸丸散,積經年歲”而成的。唐朝的《外台秘要》和《千金方》重複了此種說法。
我國曆代古書曾經記載了不少這樣的病例,如《隋書》記載隋煬帝的消渴即是因為服壯陽丹藥引起的。又如唐代服食丹藥的就有太宗、高宗、憲宗、宣宗等,他們的病狀據史家記述為“燥甚”,“病渴且中燥”,“膚澤日消枯”,“疽發背”而終等(嚴菱舟:《從消渴症談到中醫對糖尿病的認識和處理》,《中醫雜誌》,1955)。
我國古代醫書雖有如此記載,但濫服某些礦物藥與植物藥究竟能否得糖尿病,是今後科學研究所應證明的問題。
以上幾點是中國曆代醫書所常記載的與糖尿病有關的因素,這些原因,往往不是單一的因素,而是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
總之,臨床上自然發生的糖尿病直到現在還不很清楚,但由糖尿病的罹病情況看來,糖尿病的病因是多種的。中國古代記載的糖尿病的發病原因很多都是有道理的。
糖尿病的病因
對於原發性糖尿病的發生通常認為遺傳占主要原因,但遺傳和環境因素二者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是發生糖尿病的更主要因素。目前認為Ⅰ型與Ⅱ型糖尿病在病因方麵存在一定差異。
1.遺傳因素
糖尿病是遺傳性疾病,遺傳學研究表明,糖尿病發病率在血統親屬中與非血統親屬中有顯著差異,前者較後者高出5倍。而Ⅱ型糖尿病的遺傳因素明顯高於Ⅰ型糖尿病。
(1)Ⅰ型糖尿病。研究表明Ⅰ型糖尿病有高度的遺傳特異性。遺傳因素在Ⅰ型糖尿病病因中的重要性為50%。如有調查結果顯示,40歲以前發病的Ⅰ型糖尿病患者中單卵雙生的糖尿病的發生一致率達30%~50%,如一方患糖尿病而另一方在5年之內先後發生糖尿病的一致率為54%;相反,雙卵雙生的Ⅰ型糖尿病的發生一致率為0。從組織相容抗原(HLA)的研究中也發現某些易感性因素與Ⅰ型糖尿病的發病有關。隨著科學家們對糖尿病病因研究的不斷深入,遺傳因素在糖尿病發病中的作用機理被進一步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