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遠在公元前1122~前770年的殷朝甲骨文字中,就記載殷朝人16種疾病內即有“尿病”,但其是否類似糖尿病的症狀,尚有待於以後證明。
在中國,數千年來一直是把糖尿病叫做消渴病(也稱為消渴、渴病、肺消、消癉)。《說文解字病疏下》解釋說:消,欲飲也;《古代疾病名候疏義》解釋說:消渴:渴,渴也……津液消渴,故欲得水也。Freder—ick.M.Allen在寫糖尿病的曆史中,曾經引據了我國漢朝張仲景所著《金匱要略》一書中關於消渴病記載的材料,說:“據Iwai稱,東方最早關於糖尿病的記載,出自張仲景,他可能就是中國最偉大的醫生之一。他曾經描述過一種疾病,名之為消渴病,多尿為其特征:其人一日飲水一鬥,小便亦一鬥。”其實,消渴病的記載並非起源於漢朝張仲景的《金匱要略》,而實起源於中國最早之古典醫書——《黃帝內經》。以後經漢、隋、唐,直至宋、元、明、清,曆代重要醫書著作,無不有消渴病的記載。雖然早在隋代甄立言已經發現了消渴病的尿甜現象,而且在以後的千餘年中對其記載不斷,但是在中國的傳統醫藥工作者中,消渴病的病名則不像西方那樣因之改變。
從隋唐時代起,消渴病被更清楚地認識和描述,關於這方麵的著作也非常豐富,隋代甄立言在其《古今錄驗方》中,曾經給消渴病下了以下的定義:“渴而飲水多,小便數……甜者,皆是消渴病也。”這個定義,到現在說來還是正確的。
我國中醫藥界所說的消渴病名已如上述,至於西醫藥界所說的“糖尿病”名究竟自何時開始,尚不能確切回答。作者以為中西交通、文化交流、西藥東傳、東學西漸,“糖尿病”一詞,或為自立,或為外來,大約均係在1674年ThomasWiltis重複說明尿甜之後的事。
糖尿病的致病因素分析
根據曆代醫書的記載,糖尿病的發生、發展及複發均和很多因素有關,主要是:①精神神經因素;②生活環境與肥胖因素;③飲食夫妻生活因素;④久服丹藥的因素;⑤其他一些因素。有時是單一的因素,有時是數種因素的綜合。為了方便,現分述如下:
1.精神神經因素與糖尿病的關係
在糖尿病的發生、發展及複發中,精神神經因素所起的重要作用是近數十年來中外學者所公認的。因為伴隨精神的緊張、情緒的激動、心理的壓力以及突然臨之的創傷等,會引起某些應激激素分泌大量增加,這些應激激素是:腦垂體分泌的生長激素、神經末梢分泌的去甲腎上腺素、胰島α細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以及腎上腺分泌的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皮質激素。這些激素,都是升高血糖的激素,也是與胰島素對抗的激素。
在我國,自古就有關於精神因素和消渴病關係的記載。如我國最早的古典醫書《靈樞·五變篇》記載:“長衝直揚……心剛……多怒”
的人易於發生消癉(即消渴病)。以後,唐朝王燾所著的《外台秘要》中記載消渴患者“悲哀憔悴,傷也”。金代劉完素所著的《三消論》(消渴病專門著作)曾經記載:“夫消渴者,或因飲食服餌失宜……或因耗亂精神,過違其度”。以後的醫書,也曾經反複的說明“消渴患者……不節喜怒,病雖愈而可以複作”。我國曆代醫書,類似這樣的記載,並不鮮見。
2.生活環境和肥胖與糖尿病的關係
目前已被公認,肥胖是糖尿病的一個重要誘發原因。近些年來,大量國內外調查材料都一致認為:經濟發展了,生活富裕了,飲食增多了,體力活動減少了,人體肥胖了……糖尿病也就隨之增多了。基礎研究材料進一步說明:隨著年齡增加,體力活動逐漸減少時,人體的組成——肌肉和脂肪的比例也在改變。大體上從25歲到75歲,肌肉組織逐漸減少,由占人體體重的47%減少到36%;而脂肪組織則逐漸增多,由20%增加到36%。此點即老年人特別是肥胖多脂肪的老年人中糖尿病明顯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總之,當營養相對增加,活動相對減少時,脂肪成分隨之增多,靶細胞膜上的胰島素受體減少,靶細胞內也有受體後缺陷,對胰島素的不敏感或胰島素抗拒也就形成,糖尿病則隨之發生,這就是當代舉世公認的解釋,也是國內外一致同意的——生活越富裕、人體越豐滿、糖尿病越多的新概念。最老的記載和最新的學說卻煥發著同樣的智慧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