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糖尿病的基本常識(1)(2 / 3)

什麼是空腹血糖

空腹血糖是指在隔夜空腹(至少8~9小時未進任何食物,飲水除外)後,早餐前采的血所測定的血糖值。有些糖尿病患者甚至包括少數醫務人員也把午餐及晚餐前空腹時抽的血,所測定的血糖也叫做空腹血糖,這是不正確的。空腹血糖是反映胰島B細胞功能的可靠指標,一般代表基礎胰島素的分泌功能。如果空腹血糖經常大於13.9毫摩爾/升(259毫克/分升),則提示糖尿病患者的基礎胰島素分泌能力較差。

一天中血糖有何變化

一天中血糖不是一成不變的,一般規律為餐前血糖偏低。而餐後血糖偏高。但正常人的血糖,無論是空腹時還是飯後,都保持在一定的範圍內,也就是說,變化的幅度不大。一般來說,淩晨三四點鍾血糖處於最低點,但多不低於3.3毫摩爾/升。以後由於體內腎上腺分泌的糖皮質激素水平的逐漸升高,血糖值也有所升高,正常人空腹應在3.3~6.1毫摩爾/升的範圍內。三餐後半個小時到1小時之間的血糖值往往最高,但一般在10.0毫摩爾/升以下,最多也不超過11.1毫摩爾/升。餐後2小時血糖又應降至7.8毫摩爾/升以下。

影響血糖變化的激素有哪些

升高血糖的激素又稱對抗胰島素的激素。人體內升高血糖的激素較多,至少有4種:①胰升糖素,是胰島A細胞所分泌的;②腎上腺素,是位於腎髒上方的腎上腺內層(髓質)分泌的;③生長激素,是顱內的腦垂體分泌的;④糖皮質激素,是腎上腺外層(皮質)分泌的。此外,由甲狀腺分泌的甲狀腺素也有一定的升高血糖的作用。人體內具有降糖作用的激素則很少,主要是胰島素,其他如生長介素和C-肽等激素的降糖作用都很弱。由此可見,人體中升高血糖的激素很多,而降低血糖的激素幾乎隻有胰島素1種,所以,人類患糖尿病的機會要比得低血糖的機會多得多。

什麼是胰島

胰島是指存在於胰腺中能分泌胰島素的一些特殊的細胞團。胰腺在胃的後麵,其主要組成部分是分泌胰液等消化液的外分泌組織,胰島則是胰腺內散在分布的細胞團。胰島大約有100萬~200萬個,它們是胰腺的內分泌組織。每一個胰島都包含至少4種細胞:A細胞分泌胰升糖素,B細胞分泌胰島素,D細胞分泌生長抑素,PP細胞分泌胰多肽。各種細胞分泌不同的激素,這些激素互相調節,共同維持血糖的穩定。胰島中B細胞含量最大,分泌激素的量也最大,所以說分泌胰島素是胰島最主要的功能。A細胞分泌的胰升糖素既能快速、直接地升高血糖,又能刺激胰島素的分泌,對血糖的調節有重要的作用。

什麼是胰島素原

胰島素原是胰島素的前身物。在胰島素合成過程中,人體最早合成的是由109個氨基酸組成的前胰島素原,前胰島素原很快脫去一個由23個氨基酸組成的前肽,生成由86個氨基酸組成的胰島素原。胰島素原還要進一步分解,脫去中間的C肽,剩下由兩頭的A鏈和B鏈組成的胰島素。胰島素原的分子和胰島素顯著不同,降糖活性也比胰島素差得多,但有時在測定過程中難以與胰島素區別開來。有人認為,Ⅱ型糖尿病(原來叫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病人體內胰島素原水平過高,胰島素原分解為胰島素的中間產物(裂解胰島素原)也不少,而真正的胰島素倒不多。所以雖然測定起來顯示胰島素不低,但是其中有不少是胰島素原和裂解胰島素原,實際上有降糖作用的“真”胰島素並不充足。

什麼是胰島素

胰島素是胰島分泌的一種激素,由51個氨基酸組成,相對分子質量大約為6000,是人體內最主要的降糖激素。胰島素與其靶細胞上的受體相結合,就能促進細胞外的葡萄糖進入這些細胞,並變為糖原儲存起來,同時胰島素還能抑製糖原重新分解為葡萄糖,使血糖降低。此外,胰島素還能促進蛋白質和脂肪的合成,防止蛋白質和脂肪向葡萄糖轉化。所以,人們稱胰島素是一種“合成性”或者“建設性”激素。胰島素分泌不足,不管是絕對缺乏還是相對不足都會造成血糖升高,甚至引發糖尿病。

什麼是C-肽

胰島素是從胰島素原分解而來的,每生成一個胰島素分子,就同時放出一個分子的C-肽。C-肽有沒有生物活性現在還不太清楚,有人認為它可能有調節胰島素合成與分泌的作用。C-肽的分泌有一定特點。首先,C-肽與胰島素是等分子釋放的,測定C-肽的量就反映胰島素的水平;其次,C—肽分子比胰島素穩定,在體內保存的時間比較長,這對測定胰島功能來說較為有利。更重要的是C-肽的分子量與胰島素相差甚遠,打胰島素的病人沒法測自身產生的胰島素水平,但是測定C-肽就可以確定是否需要打胰島素。所以說,C-肽是反映自身胰島素分泌能力的一個良好指標,是鑒別糖尿病病人得的是Ⅰ型糖尿病(原來叫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還是Ⅱ型糖尿病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