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茶與風俗(2 / 3)

大碗茶由於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百姓,自然受到人們的稱道。即便是生活條件不斷得到改善和提高的今天,大碗茶仍然不失為一種重要的飲茶方式。

瑤鄉油茶喝醉人

“恭城油茶香噴噴,又有茶葉又有江。女人喝了滿姑娘(更年輕),男人喝了更健康。”在廣西恭城瑤族自治縣城吃早茶,常可聽到熱情的主人唱起這首山歌。

恭城地處山區,多霧瘴,寒熱無常,一是為防疾病,二是為醒腦提神,當地群眾養成了飲用油茶的習慣。這裏幾乎每家每戶都會打油茶,而且各有各的方法,各有各的口味。《恭城縣誌》中就又“恭城風俗,油茶泡粥,除瘴防病,渾身舒服”的記載。

傳統的油茶製作工藝是,先燒開水,加上茶鍋,放上少許炒焦的生米,加些許油鹽;同時將茶葉、蒜米、花生米、生薑搗碎放入鍋內,一邊用文火烘烤,一邊用木錘錘打,待到茶味與蒜米、花生米混為一體之時,便倒入開水,半分鍾後,濾渣取汁,即可飲用。餘液可以再入鍋中,加入油鹽搗打,反複3次。油茶的獨特之處就在於,茶味不是依靠開水衝泡而出的,而是通過木錘敲打成汁而出的,“打油茶”一詞也就由此而出。

一是在采購的時候就要選取上等好料,二是一定要用文火,火太猛,容易將茶味變焦,三是錘打適可而止,太久則茶色混濁,太早則茶味不純。錘打的時候手勁、方位都有講究。”因又有“一杯苦,二杯甲(澀),三杯才是好油茶”的說法。油茶味道可口,還有攻寒提神的作用。

漢族的清飲

漢民族的飲茶方式,大致有品茶和喝茶之分。大抵說來,重在意境,以鑒別香氣、滋味,欣賞茶姿、茶湯,觀察茶色、茶形為目的,自娛自樂,謂之品茶。凡品茶者,得以細啜緩咽,注重精神享受。倘在勞動之際,汗流夾背,或炎夏暑熱,以清涼、消暑、解渴為目的,手捧大碗急飲者;或不斷衝泡,連飲帶咽者,謂之喝茶。

不過,漢族飲茶,雖然方式有別,目的不同,但大多推崇清飲,其方法就是將茶直接用滾開水衝泡,無須在茶湯中加入薑、椒、鹽、糖之類佐料,屬純茶原汁本味飲法,認為清飲能保持茶的“純粹”,體現茶的“本色”。而最有漢族飲茶代表性的,則要數品龍井、啜烏龍、吃蓋碗茶、泡九道茶和喝大碗茶了。

杭州的品龍井

龍井,既是茶的名稱,又是種名、地名、寺名、井名,可謂“五名合一”。杭州西湖龍井茶,色綠、形美、香鬱、味醇,用虎跑泉水泡龍井茶,更是“杭州一絕”。品飲龍井茶,首先要選擇一個幽雅的環境,其次,要學會龍井茶的品飲技藝。沏龍井茶的水以80℃左右為宜,泡茶用的杯以白瓷杯或玻璃杯為上,泡茶用的水以山泉水為最。每杯撮上3~4克茶,加水7~8分滿即可。品飲時,先應慢慢提起清澈明亮的杯子,細看杯中翠葉碧水,觀察多變的葉姿。爾後,將杯送入鼻端,深深地嗅一下龍井茶的嫩香,使人舒心清神。看罷、聞罷、然後緩緩品味,清香、甘醇、鮮爽應運而生。

成都蓋碗茶

在漢民族居住的大部分地區都有喝蓋碗茶的習俗,而以我國的西南地區的一些大、中城市,尤其是成都最為流行。蓋碗茶盛於清代,如今,在四川成都、雲南昆明等地,已成為當地茶樓、茶館等飲茶場所的一種傳統飲茶方法,一般家庭待客,也常用此法飲茶。

飲蓋碗茶一般說來,有五道程序:

一是淨具:用溫水將茶碗、碗蓋、碗托清洗幹淨。

二是置茶:用蓋碗茶飲茶,攝取的都是珍品茶,常見的有花茶、沱茶,以及上等紅、綠茶等,用量通常為3~5克。

三是沏茶:一般用初沸開水衝茶,衝水至茶碗口沿時,蓋好碗蓋,以待品飲。

四是聞香:待衝泡5分鍾左右,茶汁浸潤茶湯時,則用右手提起茶托,左手掀蓋,隨即聞香舒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