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茶與風俗(1 / 3)

中國是世界茶葉的故鄉,種茶、製茶、飲茶有著悠久的曆史。中國又是一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的國家,生活在這個大家庭中各族人民有著各種不同的飲茶習俗,真可謂“曆史久遠茶故鄉,絢麗多姿茶文化。”

擂茶顧名思義,就是把茶和一些配料放進擂缽裏擂碎衝沸水而成擂茶。不過,擂茶有幾種,如福建西北部民間的擂茶是用茶葉和適量的芝麻置於特製的陶罐中,用茶木棍研成細末後加滾開水而成;廣東的揭陽、普寧等地聚居的客家人所喝的客家擂茶,是把茶葉放進牙缽(為吃擂茶而特製的瓷器)擂成粉未後,加上搗碎的熟花主、芝麻後加上一點鹽和香菜,用滾燙的開水衝泡而成;湖南的桃花源一帶有喝秦人擂茶的特殊習俗。是把茶葉、生薑、生米放到碾缽裏擂碎,然後衝上沸水飲用。若能再放點芝麻、細鹽進去則滋味更為清香可口。喝秦人擂茶一要趁熱,二要慢咽,隻有這樣才會有“九曲回腸,心曠神怡”之感。

龍虎鬥茶雲南西北部深山老林裏的兄弟民族,喜歡用開水把茶葉在瓦罐裏熬的濃濃的,而後把茶水衝放到事先裝有酒的杯子裏與酒調和,有時還加上一個辣子,當地人稱它為“龍虎鬥茶”。喝一杯龍虎鬥茶以後,全身便會熱乎乎的,睡前喝一杯,醒來會精神抖擻,渾身有力。

竹筒茶將清毛茶放入特製的竹筒內,在火塘中邊烤邊搗壓,直到竹筒內的茶葉裝滿並烤幹,就剖開竹筒取出茶葉用開水衝泡飲用。竹筒茶既有濃鬱的茶香,有清花的竹香。雲南西雙版納的傣族同胞喜歡飲這種茶。

鍋帽茶在鑼鍋內放入茶葉和幾塊燃著的木炭,用雙手端緊鑼鍋上下抖動幾次,使茶葉和木炭不停地均勻翻滾,等到有縷縷青煙冒出和聞到濃鬱的茶香味時,便把茶葉和木炭一起倒出,用筷子快速地把木炭揀出去,再把茶葉倒回鑼鍋內加水煮幾分鍾就可以了。布朗族同胞喜歡飲鍋帽茶。

蓋碗茶在有蓋的碗裏同時放入茶葉、碎核桃仁、桂圓肉、紅棗、冰糖等等,然後衝入沸水蓋好蓋子。來客泡蓋碗茶一般要在吃飯之前,倒茶是要當麵將碗蓋揭開,並用雙手托碗捧送,以表示對客人的尊敬。沏蓋碗茶是回族同胞的飲茶習俗。

婆婆茶新婚苗族婦女常以婆婆茶招待客人。婆婆茶的做法是:平時將去殼的南瓜籽和葵花籽、曬幹切細的香樟樹葉尖以及切成細絲的嫩醃生薑放在一起攪拌均勻,儲存在容器內備用。要喝茶時,就取一些放入杯中,再以煮好的茶湯衝泡,邊飲邊用茶匙舀食,這種茶就叫做婆婆茶。

蒙古族的飲茶風俗

我國是個幅員遼闊的國家各地的風俗習慣各有特色。蒙古族與新疆、西藏的牧民一樣,蒙古族人民喜歡喝與牛奶、鹽巴一道煮沸而成的鹹奶茶。

蒙古族人民喝的鹹奶茶,用的多為青磚茶和黑磚茶,並用鐵鍋烹煮,這一點與藏族打酥油茶和維族煮奶茶時用茶壺的方法不同。但是,烹煮時,都要加入牛奶,習慣於“煮茶”,這一點又是相同的。這是由於高原氣壓低,水的沸點在100℃以內;加工磚茶不同於散茶,質地緊實,用開水衝泡,是很難將茶汁浸出來的緣故。

煮鹹奶茶時,應先把磚茶打碎,並將洗淨的鐵鍋置於火上,盛水2~3千克。至水沸騰時,放上搗碎的磚茶約25克。再沸騰3~5分鍾後,摻入牛奶,用量為水的1/5左右;少頃,按需加適量鹽巴。等整鍋裏茶水開始沸騰時,就算把鹹奶茶煮好了。

煮鹹奶茶看起來比較簡單,其實滋味的好壞,營養成分的多少,與煮茶時用的鍋,放的茶,加的水,摻的奶,燒的時間,以及先後次序都有關係。如茶葉放遲了,或者將加入茶與奶的次序顛倒了,茶味就會出不來。而燒煮時間過長,又會使鹹奶茶的香味逸盡。蒙古族人民認為,隻有器、茶、奶、鹽、溫五者相互協調,才能煮出鹹甜相宜、美味可口的鹹奶茶。

北京的大碗茶

喝大碗茶的風尚,在漢民族居住地區,隨處可見,特別是在大道兩旁、車船碼頭、半路涼亭,直至車間工地、田間勞作,都屢見不鮮。這種飲茶習俗在我國北方最為流行,尤其早年北京的大碗茶,更是聞名遐邇,如今中外聞名的北京大碗茶商場,就是由此沿習命名的。

大碗茶多用大壺衝泡,或大桶裝茶,大碗暢飲,熱氣騰騰,提神解渴,好生自然。這種清茶較粗獷,頗有“野味”,但它隨意,不用樓、堂、館、所,擺設也很簡便,一張桌子,幾張條木凳,若幹隻粗瓷大碗便可,因此,它常以茶攤或茶亭的形式出現,主要為過往客人解渴小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