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是品飲:用左手握住碗托,右手提碗抵蓋,傾碗將茶湯徐徐送入口中,品味潤喉,提神消煩,真是別有一番風情。
潮汕啜烏龍
在閩南及廣東的潮州、汕頭一帶,幾乎家家戶戶,男女老少,鍾情於用小杯細啜烏龍。烏龍茶既是茶類的品名,又是茶樹的種名。啜茶用的小杯,稱之若琛甌,隻有半個乒乓球大。用如此小杯啜茶,實是漢民族品茶藝術的展現。啜烏龍茶很有講究,與之配套的茶具,諸如風爐、燒水壺、茶壺、茶杯,謂之“烹茶四寶”。泡茶用水應選擇甘冽的山泉水,而且必須做到沸水現衝。經溫壺、置茶、衝泡、斟茶入杯,便可品飲,啜茶的方式更為奇特,先要舉杯將茶湯送入鼻端聞香,隻覺濃香透鼻。接著用拇指和食指按住杯沿,中指托住杯底,舉杯傾茶湯入口,含湯在口中迥旋品味,頓覺口有餘甘。一旦茶湯入肚,口中“嘖!嘖”回味,又覺鼻口生香,咽喉生津,“兩腋生風”,回味無窮。這種飲茶方式,其目的並不在於解渴,主要是在於鑒賞烏龍茶的香氣和滋味,重在物質和精神的享受。所以,凡“有朋自遠方來”,對啜烏龍茶,都“不亦樂乎”!
維吾爾族的香茶
主要居住在新疆天山以南的維吾爾族,他們主要從事農業勞動,主食麵粉,最常見的是用小麥麵烤製的饢,色黃,又香又脆,形若圓餅,進食時,總喜與香茶伴食,平日也愛喝香茶。他們認為,香茶有養胃提神的作用,是一種營養價值極高的飲料。
南疆維吾爾族煮香茶時,使用的是銅製的長頸茶壺,也有用陶質、搪瓷或鋁製長頸壺的,而喝茶用的是小茶碗,這與北疆維吾爾族煮奶茶使用的茶具是不一樣的。通常製作香茶時,應先將茯磚茶敲碎成小塊狀。同時,在長頸壺內加水7、8分滿加熱,當水剛沸騰時,抓一把碎塊磚茶放入壺中,當水再次沸騰約5分鍾時,則將預先準備好的適量薑、桂皮、胡椒、芘等細末香料,放進煮沸的茶水中,經輕輕攪拌,經3~5分鍾即成。為防止倒茶時茶渣、香料混入茶湯,在煮茶的長頸壺上往往套有一個過濾網,以免茶湯中帶渣。
南疆維吾爾族老鄉喝香茶,習慣於1日3次,與早、中、晚3餐同時進行,通常是一邊吃饢,一邊喝茶,這種飲茶方式,與其說把它看成是一種解渴的飲料,還不如把它說成是一種佐食的湯料,實是一種以茶代湯,用茶作菜之舉。
昆明九道茶
昆明九道茶也稱迎客茶,是雲南書香門第佳賓的一種飲茶方式。
第一道為擇茶,就是將準備的各種名茶讓客人選用。
第二道為溫杯(淨具),以開水衝洗紫砂茶壺、茶杯等,以達到清潔消毒的目的。
第三道為投茶,將客人選好的茶適量投入紫砂壺內。
第四道為衝泡,就是將初沸的開水衝入壺中,如條件允許,用初沸的泉水衝泡味道更佳,一般開水衝到壺的2/3處為宜。
第五道瀹茶,將茶壺加蓋5分鍾,使水浸出物充分溶於水中。
第六道勻茶,即再次向壺內衝入開水,使茶水濃淡適宜。
第七道斟茶,將壺中茶水從左至右分兩倒入杯中。
第八道敬茶,由小輩雙手敬上,按長幼有序依次敬茶。
第九道為喝茶,九道茶一般是先聞茶香以舒腦增加精神享受,再將茶水徐徐喝入口中細細品味,享受飲茶之樂。
佤族的燒茶和擂茶
佤族的燒茶和擂茶:居住在雲南省滄源、西盟、瀾滄的佤族,飲用的是獨具一格的燒茶。燒茶佤族語“枉臘”,是一種與烤茶相似,而又獨具一格的飲茶方法。首先用壺將泉水煮沸,另用一塊薄鐵板盛上茶葉放在火塘上燒烤,致茶色焦黃聞到茶香味後,將茶倒入開水壺內煮。這種茶水苦中有甜,焦中有香,正是東漢華陀《食論》中寫的“苦茶久食益思意”的感覺。這種飲茶方法流傳已久,現在佤族中仍保留這種飲茶習慣。擂茶也是佤族的一種古老的飲茶方法。 唐樊綽《蠻書》說“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這些記載實際上就是佤族飲用的擂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