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喘和出汗的問題(1 / 2)

1.喘

所謂“喘”,指有時候人們不可避免的情形,例如:急促呼吸。當然,引起急促性的呼吸,其原因有種種,如氣的直喘氣,累得直喘,等等。

社會生活實踐中,不僅是人們會出現“喘”的這種現象,而且低級動物,亦是會出現“喘”的現象。並且古時,人們對“喘”的現象,觀察的亦比較細微,如《漢書·丙吉傳》中載:“牛喘吐舌。”當然,亦還有指人的,如《苟子·臣道》裏雲:“喘而言,臑而動。”楊驚注:“喘,微言也。”

按照中醫科學的認識和解釋來說,有的喘出於腎髒;有的喘出於肝;有的喘出於肺;有的喘出於腎和骨等。

為什麼呢?

黃帝與岐伯討論醫學的時候,歸納概括出了相當符合中醫科學的認識和解釋。

黃帝與岐伯經過討論後,歸納概括出的內容,及其基本情形,說來則大體上是這樣的:

黃帝向岐伯提問:社會生活中,人們的居處環境、活動、安靜、勇敢、怯懦有所不同,其經脈血氣也隨著起變化嗎?

岐伯回答說:人在驚恐、憤怒、勞累、活動或安靜的情況下,經脈血氣都要受到影響而發生變化。

接著,岐伯就舉上了幾個例子,進行說明問題。他說因夜間運行勞累,就會擾動“五髒”中的腎氣,使腎氣不能閉藏而外泄,則氣喘出於腎髒,其偏勝之氣,就會擾動肝氣,而喘出於肝,其偏勝之氣就會侵犯肺髒。若因墜墮而受到恐嚇,就會侵犯脾髒。生活中,或有所驚恐,驚則神越氣亂,擾動肺氣,喘出於肺,其偏勝之氣就會侵犯心髒。因渡水而跌仆,跌仆傷骨,腎主骨,水濕之氣通於腎,致腎氣和骨氣受到擾動,而喘出於腎和骨,在這種情況下,身體強盛的人,氣血暢行,不會出現什麼病變。如果是怯弱的人,氣血留滯,就會發生病變。

所以說,作為中醫大夫來說,應該對患病者,要觀察病人的勇怯及骨骼、肌肉、皮膚的變化,便能了解病情,並以此作為診斷疾病不可忽略的方法。

以上所說的一些內容意思,用《黃帝內經》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裏,歸納概括出的精辟語言來說,其原文為:

黃帝問曰:人之居處動靜勇怯,脈亦為之變乎?岐伯對曰:凡人之驚恐恚勞動靜,皆為變也。是以夜行則喘出於腎,淫氣病肺。有所墮恐,喘出於肝,淫氣害脾。有所驚恐,喘出於肺,淫氣傷心。度水跌仆,喘出於腎與骨,當是之時,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也。故曰:診病之道,觀人勇怯骨肉皮膚,能知其情,以為診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