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陰陽
按照中醫科學的認識和解釋來說,陰陽是自然界規律變化的根本,亦就是說,自然界中繁多複雜的萬物,皆離不開陰陽。例如年年皆如此的春夏秋冬,亦是屬於自然界陰陽規律變化的反映或曰其表現,而春夏屬陽,秋冬屬陰。不言而喻,自然界萬物中當然亦包括高級動物——人在內,亦離不開循環往複不斷年年皆如此的——春夏秋冬。
既然是人們離不開春夏秋冬,當然人體的脈象,亦是與春夏秋冬不可能脫離的。所以,按照中醫科學的認識和解釋來說,人的脈象與年年皆如此的——春夏秋冬,亦是相適應的。
2.脈象與冬陰夏陽是相適應的
按照中醫科學的認識和解釋來說,人的脈象與冬陰夏陽是相適應的。
黃帝與岐伯討論醫學的時候,歸納概括出了相當符合中醫科學的認識和解釋。
黃帝向岐伯提問:冬天為陰,夏天為陽,那麼人的脈象,則究竟是怎樣與冬為陰夏為陽相適應的呢?
岐伯回答說:九候之脈,如果都沉細懸絕,為陰,主冬令,夜半為陰氣極盛之時,故主死。
這裏說的所謂“九候”,是指人的上、中、下三部,各有天候,各有地候,各有人候。三部中有三個天候,三個地候,三個人候,三三得九,合稱為“九候”;用古人的習慣用語來說,就是叫做:“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黃帝內經》三部九候論篇第二十中載)
凡是其脈盛大躁動而疾數的,為陽,主夏令,日中(今日稱的“中午”)陽氣旺盛之時,陽極陰絕,故死於日中。
所以說,人死亡的時辰或今日稱的時間,一般說來,大體上是寒熱交作陰陽相搏之病,死於陰陽交會的平旦之時;這裏說的“平旦”,是指天亮,即今日人們習慣稱的早晨。一般說來,凡是屬於:熱中或熱病,死於日中(今日稱的“中午”)陽盛之時。一般說來,凡是屬於:病風,死於傍晚金氣旺盛之時。一般說來,凡是屬於:病水,死於夜半陰極之時。一般說來,凡是屬於:其脈象敗亂或疏或數,或遲或疾的,死於一日中的辰(晨吃早飯的時間)、戌(晚上點燈戌時)、醜(半夜子時後的時辰,天亮寅時以前)、未(中午後的未時)之時。
除上述而外,其情形如果是:形肉已脫,其九候的脈象雖然調和也是死候。如果是若七診雖然出現,九候的脈象表現都很協調,就不一定是死候。
其所以說不死,是指新感的風之病,或月經之病,雖然有些表現像七診之病,實際上不是七診之病,所以說它不是死候。
如果是有七診之病出現,其脈象敗亂,這亦是死候;並且死時必有噦,噫等症候出現。
這裏需要將何謂“七診”說明一下。七診,有兩說:一說是指獨小、獨大、獨疾、獨遲、獨熱、獨寒、獨陷下為七診(唐醫學家王冰注釋雲);一說是指沉細懸絕、盛躁喘數、寒熱病、熱中及熱病、風病、病水、形肉已脫,此說為《太素》楊注。一般說來,今從後者之說,居多。
還有,中醫大夫,按照中醫科學的認識和解釋來說,應該懂得或者說應該有這樣的認識:治病之時,必須向病患者問清楚:開始得病的經過與現在的症狀表現,然後再切按患者脈搏,並審查其經絡或浮或沉,根據各種具體情況,采取或上或下,或逆從經脈,或順其經脈的方法以切循之,脈疾者是有病的表現,脈遲也是有病的表現,勝不往來,說明經氣已絕,故主死,皮膚幹枯著骨,也是死候。
以上所說的內容意思,用《黃帝內經》三部九候論篇第二十裏,歸納概括出的精辟語言來說,其原文為:
帝曰:冬陰夏陽奈何?岐伯曰:九候之脈,皆沉細懸絕者為陰,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數者為陽,主夏,故以日中死。是故寒熱病者。以平旦死。熱中及熱病者,以日中死。病風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脈乍疏乍數乍遲乍疾者,日乘四季死。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七診雖見,九候皆從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風氣之病及經月之病,似七診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診之病,其脈候亦敗者死矣,必發噦噫。
必審問其所始病,與今之所方病,而後各切循其脈,視其經絡浮沉,以上下逆從循之,其脈疾者病,其脈遲者病,脈不往來者死,皮膚著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