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汗
生活實踐中,不論是誰,有時候亦就會難免要出汗的。而所謂汗,按照科學的認識和解釋來說,屬於人體汗腺的分泌物。水分占98%~99%,其餘為氯化鈉,極少量的尿素和其他鹽類。汗的分泌受植物神經係統的調節。體力勞動、強烈的情緒激動和高溫環境下發汗增多,為散發體熱的途徑之一。發汗同時排出氯化鈉。
按照中醫科學的認識和解釋來說,認為汗係人體內津液所化生,通過衛氣的調節從汗孔而排泄。《靈樞·決氣》中載:“汗出溱溱,是謂津。”發汗有散熱和調節體溫的作用。《素問·生氣通天論》裏指出:“體若燔炭,汗出而散。”汗與血液有密切關係,由於“心主血”,汗是津液所化生,故稱“汗為心之液”,並有“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之說(見《靈樞·營衛生會》)。
黃帝與岐伯討論醫學時,不僅是討論到了為什麼汗出於胃、汗出於心、汗出於腎、汗出於肝、汗出於脾等這方麵的內容,而且還歸納概括出了相當符合中醫科學的認識和解釋,並且列舉了幾個例子,一一地進行了說明。
為什麼說汗出於胃?
在飲食過飽的時候,則食氣蒸發而汗出胃。
為什麼說汗出於心?
人們遇到受驚的時候,而驚則神氣浮越,則心氣受傷而汗出於心。
為什麼說汗出於腎?
人們難免會遇上負重而運行,而負重運行的時候,則骨勞氣越,腎氣受傷而汗出於腎。
為什麼說汗出於肝?
人們難免會遇到疾走而恐懼的時候,當人疾走而恐懼的時候,由於疾走傷筋,恐懼傷魂,則肝氣受傷而汗出肝。
為什麼說汗出於脾?
人們有時候,難免勞力過度,而勞力過度的時候,由於脾主肌肉四肢,則脾氣受傷而汗出於脾。
總的說來,年年皆如此的春、夏、秋、冬四季,其陰陽的變化都有其常度或曰其規律性,而人們在陰陽變化中,順應或曰遵循不好的話,亦就會發生疾病。為什麼呢?因為身體的勞用過度所致,不言而喻,這當然是最一般通常的道理,人們需要重視和注意。
以上所說的一些意思,用《黃帝內經》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裏,歸納概括出的精辟語言來說,其原文為:
故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驚而奪精,汗出心。持重運行,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搖體勞苦,汗出於脾。故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於過用,此為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