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五實五虛亦可致死亦可治愈(1 / 2)

1.虛實

這裏說的所謂“虛實”,按照中醫科學的認識和解釋來說,是指虛證和實證及其相互關係。社會生活實踐中,一般說來,人可分體壯和體弱這兩種不同的情形。例如,一般說來,如體壯初病,病邪盛者多表現為實證;體弱病久,正氣衰者多表現為虛證。

當然,亦有虛證和實證同時出現的,稱為虛實夾雜,如邪實正虛,上實下虛等。

當然,在疾病發展到大虛或大實時,還可出現“至虛有盛(實)候”和“大實有贏(虛)狀”等假象。

這裏,既然說到“虛證”和“實證”,其具體內容,則究竟都指的些什麼呢?

虛證,按照中醫科學的認識和解釋來說,就是指:人體因精氣不足而出現的正氣虛弱的證候。與實證相對而言。例如人的麵色或曰顏色或曰氣色不華、精神疲憊、氣短音低、自汗濫汗、頭暈眼花、心悸失眠、飲食減少、舌質淡胖或瘦癟、脈虛細無力等,都是屬於虛的反映或曰表現。

虛熱,按照中醫科學的認識和解釋來說,就是指:人體虛生熱的病理現象。凡是出現虛熱,一般多由陰虛所致,各髒之陰虧損,或血虛津枯等,均能引起“陰虛生內熱”(見《素問·調經論》)。在中氣不足或元氣耗傷時,亦可導致虛熱。屬於陰血虧者,兼見濫汗、五心煩熱、消瘦、脈細數等證;陽氣虛者,兼見自汗、倦怠、懶言、氣短、脈虛無力等,都是反映或曰表現為虛熱。

實證,按照中醫科學的認識和解釋來說,就是指:人體受外邪侵襲,或因痰火,瘀血、蟲積、食積、水濕等阻滯所引起的實性證候。與虛證相對而言。凡是屬於人麵赤、氣粗、痰壅喘滿、痞塊症結、腫脹、腹痛拒按、便秘溲赤、舌苔厚膩、脈實大有力等,都是反映或曰表現為實證。

實熱,按照中醫科學的認識和解釋來說,就是指:邪熱盛實的一種病理現象。一般說來,多是由“六滛”或疫癘邪氣侵犯人體後,邪正相搏而致。實熱證多屬陽邪引起,壯實之體而感受寒濕等邪,亦就會比較容易轉化為實熱證。臨床表現為壯熱、麵赤、氣粗、煩渴、便秘、舌苔黃、脈洪有力、甚則躁狂譫語等。

2.五實五虛

黃帝與岐伯討論醫學的時候,不僅是討論到中醫學上的五實五虛,而且還歸納概出了相當符合中醫科學的一些認識和解釋。

黃帝和岐伯對中醫學上的五實五虛,經過討論後,歸納概括出的認識和解釋,其基本內容和基本情形,則大體上這樣的:

黃帝向岐伯提問:朕聽說,根據其人病情的虛實,可以診斷患者的死生,朕想聽你講講其中的道理是什麼?

岐伯回答:五實可以致死;五虛亦可以致死。

黃帝又問,朕想知道什麼是五實、五虛。

岐伯回答說:凡是屬於:脈盛大,皮膚發熱,腹部脹滿,其二便(大便、小便)不通,又昏悶煩亂,目視不明者,皆為叫做“五實”;而凡是屬於脈細弱,皮膚寒冷,少氣不足以息,大小便泄利無度,不進飲食,這些反映或曰其表現,叫做為“五虛”。

黃帝向岐伯又問:五實、五虛的病人,有時亦痊愈的,為什麼,其中有什麼道理?

岐伯回答說:凡是屬於:能夠吃下粥漿一類的東西,如果是使其胃氣逐漸恢複,使其二便(大小便)泄注的情況,能夠逐漸停止,使其正氣能夠逐漸恢複,其虛者亦是可以痊愈的。

還有,凡是屬於身熱無汗的實證,而能夠得到汗解,腹脹和二便不通的,隻要是能夠漸漸便通(指大小便),並且其腹脹又能夠逐漸減輕,使其實邪有出路,並且能夠排出,實者亦是能夠可以痊愈的。

總而言之,上麵所說的五虛五實不死的原因和道理,大體上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