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強協調和頂層架構設計,構建大傳播格局
國內不少機構和媒體都在從事與對外傳播相關的工作,但彼此間缺少協調,力量分散,未形成合力。同時,需要依照傳播規律進一步完善國家層麵的國際傳播戰略和實施方案,引入競爭機製,對現有傳播渠道進行第三方評估,並依據結果進行整合,形成強勢品牌,作為國家重點支持的對象。
2. 進一步提升本土化、市場化、商業化運營能力
逐步加大在傳播目的地的運營力度,以市場化的方式,設立和壯大當地運營實體、招聘本地優秀人才,以當地的主流運作方式,做好針對性的傳播。《中國日報》的海外運營實踐表明,公司化、本地化運作,有助於克服水土不服,是適合中國媒體在海外開展國際傳播的有效模式。
3. 改進內容,轉換傳播方式
國際傳播中應當主動遵循傳播規律,講求報道藝術,避免說教,淡化意識形態色彩,以具有“商務”和“文化”等廣泛內容開路,順應目標受眾特別是主流人群的接受習慣,加強互動,由易到難、循序漸進。
4. 傳播手段多樣化,實現新舊媒體融合發展
針對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受眾習慣,實現分眾傳播,優化傳播渠道。夯實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兩個渠道建設,發展全媒體,實現融合發展。但是,無論傳播手段如何進化,萬變不離其宗,內容仍為王。互聯網上並不缺信息,甚至信息泛濫,但有價值、有深度、有助於受眾形成正確判斷的信息仍然稀缺。而傳統媒體在信息采集、整理、編輯、加工方麵仍然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傳統媒體傳播力的強化與新媒體的建設應同時推進、相輔相成,而不能跛腳前行,顧此失彼。既要繼續發揮傳統媒體的公信力優勢,又要順應時代、市場的變化,發展新媒體。缺少優勢內容的支撐,媒體無根;不建設新媒體渠道,媒體將失去未來。
5. 建立第三方傳播效果評估指標體係和國家標準
國家有必要建立一套客觀、全麵、實時的評價體係,采用第三方評判標準,引入審計認證製度。要通過最新的網絡、新媒體技術,運用社會計算,建立一個“既往可追溯、現實可監測、未來可預警”的傳播效果評估體係,對效果好的傳播渠道加大支持力度。
6. 加強國際傳播人才培養
傳媒行業是一個智慧密集型產業,人才競爭是一切競爭之本。要重點培養把握政策能力強、熟悉中國國情、了解海外文化、業務精湛、市場功力好的人才。在加強國際傳播專家型采編隊伍建設的同時,下大力氣培養一批熟悉海外媒體運營和采編的複合型人才,培養媒體領軍者。
在當今的國際政治經濟格局下,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已經變得越來越重要,這是中國媒體的重大使命。對此,我們要做好解疑釋惑,通過全方位的及時報道,說明中國與世界各國一道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主張,樹立和展示我負責任大國形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營造良好的國際輿論氛圍。(作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