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維護國家信息主權,應對技術與新媒體發展趨勢帶來的挑戰。
西方強勢媒體集中度高,控製了上下遊資源,利用資本市場能力強,而我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時間較短,有效滲透力不足。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發布和流向世界其他地區的信息量是反向流量的100倍;美國控製了世界四分之三的電視節目;大部分被轉引的平麵媒體信息來自美國的報紙;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三大通訊社掌控全球國際新聞發稿量的四分之三以上。西方國家利用這樣的優勢實際控製了話語權。互聯網與新媒體的崛起一方麵削弱了民族國家主權,全球公民社會加速形成,似乎有助於弱勢國家信息發布;但另一方麵,形式平等的互聯網實際上加劇了信息傳遞的不平等,後者發布的信息淪為服務器中無人問津的比特。因此,要從維護國家信息、文化主權的高度重視並不斷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和對外話語體係建設。
麵對繽紛的各國文化和複雜的國際輿論環境,我們應當冷靜觀察、理性分析、獨立判斷、兼容並蓄。既要本著開放的心態,善於學習和借鑒人類文明所有先進的成果和經驗,為我所用,實現包容性發展;又要立足國情,立足實際,堅持走自己的道路,實現特色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做好國際傳播,實現有效的國際交流,加強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不同體製間的交流和信任至關重要。
(二)麵臨的機遇
當前,西方媒體普遍受到經濟危機和以網絡、社交媒體為代表的新媒體的雙重衝擊,不少陷入嚴重困難,不斷出現裁員和倒閉的情況。反觀中國,國家經濟實力的顯著增強,為做好國際傳播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國家對於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視和對媒體走出去的支持,為媒體海外拓展提供了政策保障。30多年來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化造就了一批熟悉跨文化交流的人才,積累了一定的國際傳播經驗。技術的進步使我與西方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中國媒體實現彎道超車的機遇已經來臨。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驗和巨大成就引起全球廣泛的關注,以經濟和文化為內容先導的國際傳播的吸引力、影響力顯著提升。
隨著過去幾年的迅速發展,中國媒體基本建成了覆蓋全球的傳播網絡,具備了一定的後發優勢。例如,作為國家英文日報,《中國日報》已經實現了分眾傳播,建成了全球采編與營銷網絡。《中國日報》美國版、歐洲版、亞洲版、非洲版等海外本土化報紙發行60萬份,覆蓋50多個國家的政商學界高端受眾。《中國日報》的海外供版直達美、歐主流報紙。《中國日報》新媒體建設發展迅速,中國日報網是國內最大的英語信息綜合網站,中國日報移動新聞客戶端下載量已經達到500萬,在臉譜網、推特等海外一線社交媒體的粉絲數接近200萬,在亞馬遜的有價數字發行位列亞洲之首、全球第30位。《中國日報》已經培養了一隻全國規模最大的專業英文采編團隊,積累了豐富的國際傳播經驗,打造了本土化、商業化運營模式,在全球建立了品牌和口碑。
二、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對策
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需要經曆三個階段。一是將信息成功發布出去,讓海外見得到、聽得到,即“入眼入耳”。在這一階段,我們要讓海外受眾了解中國人想什麼,在說什麼,在做什麼,他們未必認可中國的觀點,但隻要看到了、聽到了,我們在這一階段的目標就達到了。其二是通過傳播對海外受眾產生影響,使其思考中國聲音的合理性,形成獨立判斷,即“入腦”。此時他們仍並不一定接受中國的立場,但至少要獨立思考中國的理由、中國模式的合理性。其三是成功影響並改變其對中國的看法,接受我們的觀點,即“入心”。目前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剛剛初步完成第一階段的建設,開始向第二階段邁進。為此,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麵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