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全球視野 中國觀點 遵循規律 提升效果(1 / 3)

全球視野 中國觀點 遵循規律 提升效果

實踐探索

作者:高岸明

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和對外話語體係建設,下大力氣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努力提升國家軟實力。經過五年多的快速發展,我國的國際傳播事業在平台建設與全球布局方麵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但是,國際傳播麵臨的挑戰依然嚴峻,中國聲音仍然不強,傳播效果有待提升,議題設置難以與西方大國抗衡,建設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國際地位相稱的國際傳播能力依然任重道遠。

一、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麵臨的挑戰和機遇

(一)麵臨的挑戰

1.“西強我弱”的國際輿論態勢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變化。

西方輿論普遍對中國持質疑、防範和批判的態度,在涉華新聞報道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實行雙重標準。根據《中國日報》所做的海外涉華報道分析,西方媒體往往並未遵循其所標榜的 “客觀平衡“的原則,呈現典型的雙重標準。例如,2014年3月1日發生在昆明火車站的暴力恐怖事件造成多達172名無辜平民傷亡。即使按照西方的標準,這一針對平民的無差別襲擊是典型的暴力恐怖事件。但是,在報道中,西方媒體普遍避免使用“恐怖主義”“恐怖襲擊”的字樣,而使用“持刀襲擊”“刺傷大眾”等中性敘述性詞語,內容也更多集中在中國民族政策成敗、新疆係列暴力事件、安保漏洞、維漢矛盾等議題,並對分裂主義者表示出同情心理,質疑官方將襲擊定義為恐怖事件。雖然部分外媒對案發現場的慘烈情況予以描述,但對遇難者提及不多。多數外媒還加上“目前沒有組織聲稱為此事負責”的說法,對“恐怖襲擊”說表示質疑,甚至在報道中把恐怖分子加上引號。這與其報道西方的恐怖事件形成強烈的反差。

又如,2014年5月,中國981鑽井平台在西沙群島我專屬經濟區勘探油氣資源時,遭到越南艦船的騷擾和衝撞。海外媒體立場偏向越南並不令人詫異,但任何負責任的媒體,從專業的角度應當平衡報道事實。而我們發現西方媒體很少對越南此前單方在爭議海域勘探石油作出報道,反而一味渲染我方的行動,認為我挑起衝突,以大欺小。外媒多用“挑釁”“侵略性”等詞語描述中國的行動,認為隨著國力的增強,中國不再致力於維持現狀,而是更願意主動出擊,並積極尋求在東南亞建立中國主導的區域秩序。甚至有美國媒體將中國在南海的政策比喻為亞洲的“門羅主義”,或將其與“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相提並論,並敦促美國施加壓力。

由於西方媒體的曲解、不公正指責或惡意攻擊,海外受眾難以全麵了解中國,而中國的聲音仍然弱小,到達率不夠,並未對全球輿論導向發揮實質性的影響。

2.中國的發展給國際經濟政治秩序帶來巨大衝擊。麵對海外的“羨慕嫉妒恨”,應當更加積極地與外界建立有效的溝通機製,主動闡釋中國立場。

中國的和平崛起打破了現存國際利益格局,加快了世界多極化發展趨勢,與一些國家的利益產生正麵衝突。曆史上,每當新興大國崛起,老牌強權必定設法加以阻撓、遏製甚至不惜通過戰爭維護其統治定位。現實中,中國是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大國,在全球具有唯一性,與西方意識形態差異巨大,西方視為威脅。1985年,美國對於同屬一個“陣營”的日本崛起為世界第二時,尚且多方打壓並陽謀“廣場協議”而對日本實施遏製,西方世界又怎會坐視中國安然成為世界第一?所謂“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中國不負責任論”等不過是輿論戰的手段,“亞太再平衡”也是必然的戰略,其目的就是要延緩中國的發展。在這樣一個無法選擇的國際大背景下,韜光養晦是必要的,與外界開展積極的溝通同樣重要。我們必須有效闡釋中國和平發展的理念,努力使外界相信古老的中國智慧能夠解開西方“大國競爭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死結。媒體首當其衝,應當更好地承擔說明中國的責任,以事實塑造一個負責任的大國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