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關鍵詞”:創新對外話語實踐的有益嚐試
實踐探索
作者:李倩
2014年12月19日,“中國關鍵詞”多語平台暨“構建融通中外話語體係”座談會在中國外文局舉行,中國外文局局長、中國翻譯研究院院長周明偉,中國外文局副局長、中國翻譯研究院執行院長王剛毅等出席並講話。中國翻譯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網總編輯王曉輝主持此次發布會。來自中聯部、中央編譯局、新華社、《中國日報》、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等10多家單位的專家學者共同見證該平台上線。發布會後,專家學者就“構建融通中外的對外話語體係”進行了深入的交流研討,在激烈的思想交流碰撞中,湧現出了很多真知灼見。
對外話語體係建設麵臨的形勢和任務
建設對外話語體係是增強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環節,對推進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周明偉局長指出,當前中國的對外話語體係還不夠完善,影響力與我國現有的國家實力和國際地位還不匹配。當前主要麵臨以下幾個方麵的挑戰:
1.缺乏對自身的深入研究與理解
融通中外的話語體係是由一些核心詞構成的,關於這些核心詞的研究隨著中國的對外文化交流開始就已存在,而過去的研究多集中於傳統的中國文化和文明。在新的曆史起點上,不僅需要讓外部世界了解我們最新的表述、最新的思路,還要向國際社會解釋好這種形式的中國聲音和表達。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語言工作者本身對於中國的道路理論製度以及實踐中的最新成就的理解,隻有對中國道路有不斷深化的了解、認知和理解,才能有語言轉換的基礎。
2.缺乏協調話語構建方與翻譯傳播方的頂層機製
目前,我國政治話語的創建方與翻譯傳播部門關聯度較低,重大文件起草過程缺乏翻譯傳播方的參與,對外傳播的針對性不強,而融通中外的話語體係若想真正構建好,恰恰需要中文起草專家和外文翻譯之間找到最佳契合點。此外,一些重大文件發布後,缺乏及時、權威的多語種譯文,也會造成國外受眾的誤解誤讀。
3.傳播內容繁雜,傳播渠道較為單一
在傳播內容上,中國曾經出版過不少重要黨政文件、領導著作的外文版,但對於大多數外國讀者而言,這些充滿中國特色詞彙和表述的大部頭著作很難引起他們的閱讀興趣。需要對這些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再加工,例如提取一些關鍵詞以及體現文件核心內容的簡寫本等。在渠道利用上,對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手段的使用仍有不足,還需要在內容的碎片化處理和微傳播方麵加大力度,擴大覆蓋麵。
這些觀點獲得與會專家的熱烈反響。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史安斌認為,中國在國家形象傳播中的短板即是理念和觀念的傳播,外國受眾對中國的核心價值觀等概念非常模糊。中國譯協常務副會長、中國翻譯研究院副院長唐聞生認為,中國的發展越來越引起世界的關注,但國外媒體及受眾並未真正讀懂中國,我們迫切需要對外解讀與闡釋,特別是一些政治詞彙。中國譯協常務副會長、中國翻譯研究院副院長施燕華認為,中國在政治術語的對外傳播方麵缺乏統一的、權威性的解讀,往往各行其是,缺乏一個統一的協調機製。北京市政府外辦副主任張謙也指出,中國聲音和中國訴求的對外傳播在很多時候因為權威發布的缺失而被曲解、被誤讀。
“中國關鍵詞”——創新對外話語實踐的有益嚐試
“中國關鍵詞”是由中國外文局、中國翻譯研究院、中國翻譯協會和中國網合力打造的權威解讀當代中國核心話語的多語平台,該平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夢”“全麵深化改革”“政治建設”“國際形勢和外交戰略”等五個專題的首批77條核心詞彙進行權威解讀和闡釋,並以中、英、法、俄、阿、西、日等七個語種全球同步發布。其以多語種、多媒體方式向國際社會解讀、闡釋當代中國發展理念、發展道路、內外政策、思想文化核心話語,為國際社會更好地了解中國,了解當代中國的發展思路和核心理念搭建了一個窗口和平台,成為構建融通中外的政治話語體係的有益舉措和創新性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