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關鍵詞”:創新對外話語實踐的有益嚐試(3 / 3)

2.注重概念化傳播和視覺化呈現

史安斌認為,“中國關鍵詞”多語平台具有語言簡潔明了、內容碎片化的特點,需注重概念化的理念傳播和視覺化的內容呈現。我國價值觀理念的傳播處於起步階段,“中國關鍵詞”的對外傳播需要全麵爭奪理念傳播話語權。在命名權上,主動掌握中國關鍵詞外文表達的命名權;在定義權上,提升中國關鍵詞定義闡釋的權威性和接受度;在議程設置上,提升“中國關鍵詞”的國際關注度,去除負麵的中國標簽。此外,視覺化、可視化是未來信息呈現的趨勢,目前“中國關鍵詞”以文字闡釋為主,建議增加圖示、表格、動漫等視覺化內容,以吸引更多的國際民眾。

3.融通中國與世界,勾連曆史與現實

專家一致認為,對外話語體係建設需要緊扣融通中外的原則。孫海燕認為融通中外應該成為話語體係構建的標準,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三者各有側重,要準確把握其內涵,依此來進行中國關鍵詞以及話語體係構建的內容選題。施燕華認為,融通中外首先需要融通中中,“中國關鍵詞”的權威解釋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要將嚴謹、正式、規範的權威話語轉化成鮮活、簡明的故事話語,繼續推動話語構建方、翻譯方和傳播方溝通交流機製,做好中文文本的話語轉換。北京外國語大學漢學研究中心主任張西平認為首先要融通中國與世界,注重人類文明的共性。在麵向國際社會解讀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係、製度時,要注意從共性出發闡釋個性,而非片麵強調中國的獨特性。其次是融通曆史與現實,注重曆史的傳承性。從曆史的思想文化傳承解釋當代中國發展理念,曆史的中國和當代的中國是一體的,當代中國是在中國的文化曆史上成長起來的,有其合理性、合法性和繼承性,因此不能把當代中國和曆史中國割裂開,在解釋當代政治詞條時,要注意勾連起我們的曆史傳統。中央編譯局中央文獻翻譯部主任楊雪冬也提出,要在詞條翻譯的統一性、準確性及概念表達的精準性上做更細致的工作,要將詞條解釋的共性和特殊性結合。

4.以多渠道推廣和多維度評估加強內容建設

以多渠道推廣進一步推動“中國關鍵詞”的內容建設,吸引國內外各界人士參與“中國關鍵詞”的內容生產和詞條編寫。張西平建議,可圍繞我國國際戰略重點,開展“中國關鍵詞”的國際推廣,配合我國重大戰略規劃,尤其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規劃,增加相應語種,重點在“一路一帶”相關國家中開展“中國關鍵詞”多語平台宣傳推廣。史安斌建議,可開展用戶調研和效果評估,了解國內外用戶對“中國關鍵詞”的了解情況和具體需求,並分語種評估其國際傳播效果,為平台建設提供科學依據。另外可以設立信息交互環節,請專業機構進行效果評估,通過對數據進行量化分析和統計,使其從內容生產上更符合用戶需求,力求打造“中國版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