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衛生習慣(2)(1 / 3)

常駐菌的種類和數量是相對恒定的,這類細菌多為非致病菌,在皮膚上能長期生存和繁殖,由於其常在皮膚深層,一般用肥皂搓洗不易去除。暫居菌和常駐菌能相互轉化,如果長時間不進行手部皮膚的清潔,暫居菌就會進入毛囊、汗腺、皮脂腺內,變成常駐性細菌。一般來說,經常注意手部皮膚清潔的人,手部皮膚上的細菌數量要比不注意者少。

一些常見的疾病如麵部皮膚感染、感冒、腸道細菌感染等,都有可能通過手—口途徑進行傳播。因此,飯前、便前便後、接觸傳染病人或撫摸過寵物後,洗手是必須的一道“工序”。而洗手的習慣與方式又是這道“工序”好壞的關鍵。

對手部皮膚的清潔和消毒,通常采用機械清潔法和化學消毒法。

機械清潔法是指用流水、肥皂洗手。實踐證明,這種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一般可將皮膚角化上皮60%~90%的微生物清除,若結合刷洗,微生物清除率可達90%~98%。雖然此法不能將手上全部的暫居菌除去,但能將細菌數量減少到感染所需量之下。為了保證效果,必須注意:①洗手時間至少1分鍾,洗手時不要遺漏指尖、拇指、指縫等常不易洗到的部位;②用流水衝洗,不用公用臉盆浸泡;③最好使用腳踏式開關的水龍頭,勿用紗布或其他材料接駁在龍頭上,以免其成為細菌的“儲備地點”;④洗手後應自然幹燥或用一次性紙巾擦幹。若用公共毛巾擦手,手上的細菌數可比原來增加10倍以上。

消毒洗手是指在一般性洗手的基礎上,對殘留於皮膚上的微生物進行進一步清除。這種方法主要用於接觸傳染病患者及其物品以後。用75%的酒精擦手1分鍾,是最簡單快速的消毒方法。此外,還可使用0.2%過氧乙酸水溶液、0.1%新潔爾滅、3%碘伏等消毒液,一般用2~3毫升。擦洗後任其自幹,使皮膚濕潤狀態保持較長時間更為有效。

洗手能防病,但不是越勤越好。有些人特別怕髒,反複洗手,終日惶惶不安,生怕手上沾染細菌,這其實是一種“潔癖”。它不是講衛生,而是強迫症的表現,強迫重複一些不必要的行為,如反複洗手、反複檢查等,屬於心理障礙的一種,應盡早去看心理醫生,接受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

7、你會洗蔬菜嗎?

蔬菜是膳食中不可或缺的食物,一般含有少量的蛋白質、脂肪、糖、礦物質及豐富的β-胡蘿卜素、葉酸、維生素C、維生素E及膳食纖維。膳食中沒有蔬菜,便缺乏這些維生素及膳食纖維。正確的洗菜方法是保證蔬菜中這些營養素存在的先決條件,錯誤的方法會導致營養素流失。

錯誤的洗菜方法是:洗菜時,先切成塊再洗,以為洗得更幹淨,實際上這是不科學的。蔬菜切碎後,與水的直接接觸麵積增大很多倍,會使蔬菜中的水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B族、維生素C和部分礦物質,以及一些能溶於水的糖類溶解在水裏而流失。同時還會增大蔬菜表麵被細菌汙染的機會。正確的洗菜方法應該是先洗後切。

為了洗幹淨、不丟失營養成分而又清除殘留農藥,比較科學的洗菜方法有以下3種:

(1)浸泡水洗法:蔬菜上的農藥主要為有機磷類殺蟲劑,一般先用水衝洗掉表麵汙物,然後用清水浸泡30分鍾,如此反複清洗浸泡2~3次,基本上可清除絕大部分殘留農藥。

(2)用開水泡燙:做青椒、菜花、豆角、芹菜等時,下鍋前最好先用開水燙一下,可清除90%的殘留農藥。

(3)用淘米水洗:淘米水屬於酸性,有機磷農藥遇酸性物質就會失去毒性。在淘米水中浸泡10分鍾左右,用清水洗幹淨,會使蔬菜中殘留的農藥成分減少。對那些可以去皮的瓜果蔬菜,盡量削去皮後再用清水洗淨,可以基本清除農藥殘毒。

8、用手蘸唾液點錢物等於在吃細菌

有些人在數錢、翻書時,為了圖方便,習慣用手指頭蘸唾液;有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將鈔票直接放在衣服的口袋裏,與其他東西混在一起;有的人甚至將鈔票叼在嘴上。這樣做,不知不覺之間,病菌已經侵入進了體內。鈔票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因經手次數多,上麵沾有各種各樣的細菌、病菌,很容易成為疾病傳播的媒介。據測試,一張錢幣上有各類細菌幾千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