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飲食習慣與健康(3)(3 / 3)

(3)粗食細做,粗細搭配

人們所吃的糧食大體分粗、細兩種。粗糧指玉米、高粱、小米、蕎麥、燕麥、蓧麥、薯類及各種豆類等產品。細糧指精製的稻米、小麥、白麵等。細糧中的主要成分是澱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的含量相對較少。因為糧食加工得越精細,在加工過程中維生素、無機鹽和微量元素損失就越大。長期以細糧為主食,很容易導致營養素缺乏症。比如維生素B缺乏時,可引起腳氣病,會出現頭痛、失眠現象,嚴重時出現多發性神經炎,導致全身浮腫、表情淡漠等症狀。

各種雜糧會彌補一些缺陷,比如豆類食品中蛋白質、脂肪的含量較多;穀類食物中含有相當量的磷、鈣、鐵、鎂等微量元素,其粗糙的外皮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小麥中含有豐富的鈣;小米中的鐵和維生素B含量較高;糯米、玉米、紅小豆、綠豆等的營養成分也各有千秋。

吃粗糧應講究方法。從營養學上來講,玉米、小米、大豆單獨食用不如將它們按1:1:2的比例混合食用營養價值更高,這可以使蛋白質起到互補作用。飲食中以60%粗糧、40%細糧搭配最為適宜。粗食細做,粗細搭配,在日常生活中常吃的臘八粥、八寶粥、素什錦等,都是很好的粗糧搭配食物。

(4)葷素結合,合理膳食

從營養保健角度看,葷素搭配在營養結構上具有互補性。葷菜中隻有糖原(動物澱粉),沒有澱粉,沒有纖維素,更沒有果膠;而素菜中單糖、雙糖、多糖以及食物纖維等樣樣都有。葷菜中沒有維生素C,素菜中沒有維生素A(隻有維生素A原,即胡蘿卜素)。除豆腐外,素菜中沒有維生素B12,葷菜特別是肝髒中含有豐富的B12。動物蛋白質營養價值較高,如奶類品的蛋白質消化率為97%~98%,蛋類為98%,肉類為92%~94%;而植物性的大豆(整粒食用)為60%,馬鈴薯為74%,玉米為66%。如植物蛋白與動物蛋白搭配食用,營養價值可明顯提高。小麥、小米、大豆、牛肉若按39%、13%、22%、26%的比例混合食用,其蛋白質的生物學價值可提高到89%。

(5)補充植物纖維

植物纖維的主要作用在於能加速腸的蠕動,降低膽固醇和某些膽鹽,減少血液中的葡萄糖和脂酸,有降壓的作用,可降低冠狀動脈硬化、心髒病和糖尿病發病的幾率,能消滅某些致癌物質,避免患直腸癌,還可以幫助消化。人吃了富含植物纖維的食物會有飽脹的感覺,又不用擔心積存過剩的熱量,還有減肥的效用。補充植物纖維有益於健康.

富含植物纖維的食物主要有麥麩、全麥麵包、卷心菜、馬鈴薯、胡蘿卜、蘋果、萵苣、菜花、芹菜等。

附:營養膳食六項原則

第一,食物多樣,以穀類為主。每日膳食必須由多種食物適當搭配,才能滿足人體對各種營養素的需要。穀類是能量的主要來源,注意粗細搭配。

第二,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蔬菜、水果和薯類都含有較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質。紅、黃、綠等深色蔬菜中維生素含量超過淺色蔬菜和水果,而水果中的糖、有機酸及果膠等又比蔬菜豐富。

第三,常吃奶類、豆類或其製品。奶類含鈣量高,是天然鈣質的最好來源,也是優質蛋白質的重要來源。我們的膳食中普遍缺鈣,與膳食中奶及奶製品少有關。豆類含豐富的優質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鈣及B族維生素。經常吃豆類食物,可改善膳食的營養素供給。

第四,經常吃適量的魚、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葷油。魚、禽、蛋及瘦肉是優質蛋白質、脂溶性維生素和某些礦物質的重要來源。應當少吃豬肉,特別是肥肉、葷油。

第五,食量與體力活動要平衡,保持適宜體重。進食量與體力活動是控製體重的兩個主要因素。

第六,吃清淡少鹽的膳食。每人每日食鹽量以不超過6克為宜。應少吃醬油、鹹菜、味精等高鈉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