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宜多食用蛋白質,少食脂肪與澱粉類食物,多食蔬菜及粗纖維食物,不食含糖高的食物。
腎髒病:慢性期病人可采用高蛋白飲食,急性期或尿毒症時要采取低蛋白飲食。飲食還應低熱量、低鹽。
痛風:痛風與高尿酸血症病人應控製高嘌呤飲食,如禽、畜肉及其肝、腎、腦、胰等髒器,風尾魚、沙丁魚、梭魚、鯉魚、鱔魚、殼類水產、火腿及黃豆、扁豆等。還應少鹽、酒。
8、生活、工作習慣與脂肪肝
脂肪肝在都市人群中越來越多,沒有什麼症狀,多半在體檢時發現。脂肪肝增多的主要原因是生活方式的改變,導致不良的生活工作習慣。
(1)多坐少動的生活方式
人體對於多餘熱量的利用,除了轉化為脂肪儲存外,主要通過體力活動消耗掉。在肥胖症的形成原因中,活動過少比攝食過多更重要。絕大多數脂肪肝患者習慣於久坐或不善活動,有些患者甚至從不參加體育鍛煉。年長者的新陳代謝功能逐漸衰退,運動量也隨之減少,而長期不運動會導致體內過剩的營養轉化為脂肪,這些脂肪沉積於皮下時,表現為肥胖,積存於肝髒時,表現為脂肪肝。
(2)不合理的膳食結構
我國居民食物結構和營養組成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糧食消耗量呈下降趨勢,動物性食物成倍增長,導致人體熱量和營養的攝入明顯增加。如上海市居民由脂肪提供的熱量已從1959年的9%上升到1992年的27.9%,已接近30%的上限,其中城市居民已超過31.2%,高於全國城市平均數(25%),亦高於日本(24%),結果導致熱量攝入過剩。膳食結構與脂肪肝密切相關,主食碳水化合物(米飯、麵條)的多少與脂肪肝的發生關係甚少。所以,喜葷食是脂肪肝的危險因素,過多攝入高脂肪食物,會使肝髒承受更大的負擔,誘發脂肪肝。
(3)不良的飲食習慣
過量攝食,進零食,喜甜食和葷食,常吃夜宵以及不吃早飯等不良飲食習慣,均可擾亂正常代謝,為肥胖和脂肪肝的發病提供了條件。盡管一天的能量攝取量相同,固定於晚間的進食方式比有規律的分3次進食更易發胖。晚飯高熱量、高蛋白、高脂肪,飯後缺乏運動,致使營養物質不能被利用而積聚在體內。不吃早飯因白天工作量大又存在營養不良之故。久而久之兩者就成脂肪肝的誘因。
(4)過量飲用啤酒
飲用啤酒過量已經成為中青年人患脂肪肝的重要原因之一。過量飲用啤酒,會加重肝髒的負擔,並直接損害肝髒組織,導致肝內脂肪氧化減少,形成酒精性脂肪肝。啤酒營養豐富,長期大量飲用會造成體內脂肪堆積,引發脂肪肝、動脈血管硬化和心髒病。
(5)產後不正確的大補
據調查,在25~30歲的產後青年女性中,患脂肪肝的人比例很高,病因大多是認為產後“大虧”須“大補”,結果導致營養過剩,引起體內脂肪堆積,肝髒脂肪代謝紊亂。正常的肝髒含5%的脂肪,超過5%,肝髒的代謝功能就差;脂肪含量長期超過5%,就可能發展為脂肪性肝炎和肝纖維化,嚴重者可導致肝硬化。
防治:
(1)祛除病因:尋找並消除病因是治療脂肪肝的根本方法。如酒精性脂肪肝主要在於戒酒;肥胖性脂肪肝在於有效控製體重並加強運動;營養失調性脂肪肝在於調整營養物質的供給。大多數輕度脂肪肝在除去致病因素後即可獲得好轉。
(2)調整飲食:這是治療脂肪肝的重要一環。特別是營養失調性脂肪肝,不可營養過度,也應避免營養缺乏。一般脂肪肝飲食應高蛋白、適量脂肪和糖類;肥胖性脂肪肝應從節製飲食入手,同時加強適當地運動鍛煉,冰淇淋、糖果之類少食,可多食豆類食物和新鮮蔬菜水果。
(3)中醫中藥食療:如枸杞子、葛根、馬蘭等有保肝去脂作用,可多食用。有去脂作用的蔬菜有大蒜、芹菜、紫菜、香菇、海帶等,在日常生活中可增加這類食物的攝入量。
9、飲食習慣與不孕不育
飲食習慣對男女生育有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