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吃好喝好與冠心病
“病從口入”是腸道傳染病發生的主要原因,已家喻戶曉,“病從口入”是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的發生原因之一,可能還不為眾人所知。醫學已證明不良的飲食習慣和不合理的膳食結構與“現代病”的發生密切相關。據大規模的人群調查表明,不合理的膳食結構和繼發性載脂蛋白異常是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因素。1912年俄國學者給家兔喂養高膽固醇食物,造成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動物模型。結果發現,建立模型過程中,先有血脂的異常升高,繼之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病變,這說明不良的飲食習慣可以導致脂質代謝紊亂,從而形成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冠心病的發生。
40年前,美國冠心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一度上升很快,自60年代以來,冠心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則大幅度下降,直至現在。經過研究發現,主要歸功於生活方式的改善,即減少膽固醇的攝入和控製吸煙等,從而降低了發生冠心病的危險因素。但在我國,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於膳食結構的不合理、吸煙等不良因素的影響,冠心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大量調查資料表明,飲食習慣與冠心病之間有密切關係,平時喜食高膽固醇食物的人,冠心病的發病率明顯升高。從小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調整合理的膳食結構,平衡飲食,是預防冠心病發生的最有效途徑。
一個人或一個家庭如何養成合理的膳食飲食習慣呢?
(1)養成定時進餐的習慣:早餐不要挨餓,中餐不要過飽,晚餐不要過好。
(2)要養成各餐次數量分配的習慣:即早餐好,中餐飽,晚餐少。早餐熱能占全天總熱能量的30%左右,午餐占40%,晚餐占30%。
(3)食物各種營養比例搭配合理的習慣:主食、蔬菜、水果分配要做到科學、合理、適當。
(4)養成良好的飲用習慣:包括細嚼慢咽、專心進食,進食時不要吵吵鬧鬧、說說笑笑,飯前不要大量飲水,不要過飽睡眠等。
2、飲食不當與肥胖
肥胖不是一種狀態,而是一種疾病,是指因體內熱量攝入大於消耗,造成脂肪在體內積聚過多導致體重超常,並誘發脂肪肝、高血壓、糖尿病等相關問題的一種疾病。不良的飲食習慣是造成肥胖的重要原因之一。
原因:
(1)攝食過量
肥胖的原因主要是能量攝入大於消耗,多餘能量轉化為脂肪貯存在脂肪細胞。眾多肥胖者,自幼形成的飽腹習慣,使下丘腦飽感中樞反應遲緩,並視進食美味佳肴的色、香、味為享受;不僅能滿足生理需求,更能達到心理滿足感,看見食物就會有強烈的進食欲望,進食速度明顯快於一般人,進食量也比一般人多。另外,一些肥胖病人平日進食大量食物,並不是因為有饑餓感,而隻是一種習慣。攝食過量而消耗有限是導致肥胖的主要原因。
(2)進食過快
從開始進食到形成飽腹感是中樞神經係統(下丘腦飽感中樞)接受胃神經末梢(牽張感受器、化學感受器和滲透壓感受器)刺激形成的反射過程。在進食後20分鍾左右,大腦的飽食中樞才會發出停止進食的信號;進食速度過快者,在飽腹中樞尚未興奮時,進食量已超過人體生長與消耗所需能量。進食速度越快達到同樣飽腹感所需的食物就越多。
(3)飲食結構不合理
食譜以高脂肪、高糖(碳水化合物)為主。
①嗜好高脂食物:
肥胖患者多偏愛肥肉、動物內髒、油炸、奶類等高脂肪飲食,易使熱量攝入過多。動物脂肪中飽和脂肪酸含量高,能導致肥胖;脂肪在血漿中以脂蛋白的形式轉運,所以嗜好高脂食物也是導致高脂血症的主要原因。
②嗜好高糖食物:
肥胖者較多喜食甜食和澱粉等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易被吸收進入血液,刺激胰島素分泌,特別是單糖和雙糖極易被吸收,迅速進入血液使血糖升高,胰島素分泌增加。而胰島素的急劇大量分泌又使血糖下降,這時人又會出現饑餓感,必須依靠進食來充饑,這樣就形成了惡性循環。
(4)三多飲食,能量分配不合理
一些肥胖者早餐不吃,中餐多豐盛,晚餐過飽。人的代謝以上午最旺盛,下午逐漸減慢,到晚上最低,特別是睡前加餐易使能量貯存。有的人一日三餐不能按時進餐,甚至會把一日三餐集中在晚上,進食高脂肪、高蛋白且量又很大,吃飯後缺少運動,久之極易發胖。
(5)烹調方法不當
肥胖患者較偏愛油煎、炸的食品,煎炸食品含脂肪較多,並刺激食欲,是肥胖的原因之一。
(6)其他(零食、飲酒)
吃零食過多會造成營養過剩和營養不均衡。除一日三餐外,零食使能量攝入又增加了相當部分,也是一種不好的飲食習慣。
乙醇是高熱量物質,因1毫升乙醇能產生7千卡的熱量,僅次於脂肪。乙醇還能影響脂質代謝,如果膳食中含脂肪較高,其脂肪的不良影響則更顯著,加之飲酒攝入的高熱量,進一步加重了肝髒的能量轉化障礙,久之易誘發脂肪肝。
(7)營養缺乏
人們普遍認為,肥胖是營養過剩的結果。然而,研究結果卻表明,某些單純性肥胖體內缺乏促進脂肪轉化為熱量的一些營養素,包括vitB1、vitB6、vitB12、vitC、尼克酸及鋅、鐵、鎂等,這些物質的缺乏導致脂肪分解受阻。當人們因偏食使上述營養物質攝入不足時,脂肪的氧化分解速度減慢。此外,微量元素鋅、鎂缺乏時,體內甘油三酯含量增加,脂肪生長因子活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