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說說“習慣”(2)(1 / 2)

世界衛生組織曾向世界宣稱:“生活方式將成為全世界的頭號疾病。”習慣是生活方式最為直接的表現,某些生活方式一旦被固化下來,就成了習慣,不管是好的或壞的習慣。習慣又最容易被人們忽略,就像我們每天早上起床洗臉,有人會在洗臉時花1分種時間去按摩自己的皮膚,為減少趨紋而注意洗臉的手勢是向上不是向下。而有人一輩子洗臉也隻是用水擦一下,連眼屎都沒洗淨就匆匆出門。

有些習慣利於健康,有些習慣有損健康,習慣與健康密切相關。如洗菜,有不少人摘好切好後放到水裏去洗,洗好之後放在水裏浸泡(其原因是減少農藥對蔬菜的汙染),這是日常生活中長久積下的習慣。從浸泡角度去看確實有利於健康,而從營養學角度看,卻不利於健康,因為在浸泡過程中丟失了菜的營養成分。

印度諺語說得好:“播種一個行動,你會收獲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你會收獲一個個性;播種一個個性,你會收獲一個命運。”法國科學家喬治說:“一個人的後半輩子是由習慣組成的,而他的習慣卻是在前半輩子養成的。”這說明習慣對健康是長期地、持續地起作用的,它伴隨著人的一輩子,影響人的一輩子。

該如何認識習慣對健康的影響呢?

(1)要有一個健康的意識。要認識到習慣對健康的影響,要有意識地注意自己的行為和習慣,要清楚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哪些行為是好的,是對健康有益的;哪些行為是不好的,是對健康無益的,然後將這些不良的習慣改掉。舉個例子說洗手,盡管每個人都知道飯前要洗手,但是怎麼洗卻少有人關心。一般人都這樣認為,將手放進盛滿水的盆子裏,擦擦肥皂,洗完後用毛巾拭淨就可以了。不能說這樣做錯了,至少可以說不科學。正確的做法是,要用流水洗手,如果用盆子洗,手上的汙垢就會留在盆子裏,當把手抽出來時,難免還是會帶有細菌。洗完手後如果用掛在牆上的幹布擦,那布上的細菌也會帶到手上,手還是不幹淨。最好采用自然風幹的方法或電吹幹的方法讓手上的水自然烘幹。這樣也許麻煩,認為是小題大做。假如從一開始就這樣做的話,也就不覺得麻煩了。俗話說“習慣成自然”。好的習慣會帶來健康,不好的習慣會帶來疾病,這是常理,是科學。所以說,養成一個好習慣對生命健康很重要,習慣並不是立馬就可以形成的,它形成或改變的前提是必須有一個強烈的健康意識。

(2)要有一個主動地學習衛生和健康知識的渴望。有了意識還不夠,學習知識才是改變生活質量的關鍵。廣東人習慣飯後立馬吃水果,在一般人看來這是個好習慣。營養學家卻告誡,水果在飯前1小時或飯後2小時食用為妥。原因是水果中含有大量單糖類物質,很容易被小腸吸收,但若被飯菜阻塞在胃中,就會因腐敗而形成脹氣,導致胃部不適。這種不適感還來自水果中的的鞣酸與食物中的鈣結合,既影響鈣的吸收,又使胃消化能力下降,還降低蛋白質的營養價值。而飯後2小時胃已排空一部分,不會出現不適感。

(3)要有一個改變壞習慣的行動。有了健康的意識,就要將這種意識付諸行動。比如:養成淡食的習慣,早睡早起的習慣,鍛煉身體的習慣,洗手的習慣,洗臉的習慣,飲水的習慣,保健的習慣等。在飲食方麵注意營養吸收和營養均衡等。這些都是我們日常生活裏的好習慣。還有許多不良習慣,如經常熬夜,經常應酬和經常飲酒,經常坐在電腦前十幾小時,經常在外吃快餐。要改變這些壞習慣不容易,尤其是已經形成了固定模式的行為。

21世紀是健康的時代,健康是資源、是素質、是財富,那麼習慣就是創造財富的手,沒有了手,即使有更多的財富也是枉然。擁有好的習慣,擁有完美的身體,才能擁有健康,真正地享受財富。

4、如何培養良好習慣?

世界衛生組織在上世紀90年代曾對疾病提出新的分類:①遺傳性疾病;②先天性疾病;③後天性疾病;④生活方式病。人的軀體在幾十萬年中並無太大的變化,而生活方式的改變卻顯而易見,近十幾年變化又更大。上世紀30年代非洲土著人很少有胖子,而現在卻比比皆是。過去,我國飲食以大米、豆腐、青菜為主,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病人不多。現在這類病人年年往上增。位於大西洋南部的特裏斯坦—達庫尼亞島,過去長期與外界隔絕,幾乎沒有人患齲齒,後來隨著西方人的遷入,糖多了,患齲齒的人也多了。印度的男孩生下後就行包皮環切術,很少有人患陰莖癌;日本人曾喜歡吃生魚片、吃煙薰火烤的食物,結果寄生蟲和消化道腫瘤成倍增長,過後政府行文改變飲食結構和飲食方法,腫瘤患病率才得以下降。

可見,生活習慣與疾病密切相關。現代健康教育中有一項是衛生行為教育,衛生行為教育就是要培養人的良好習慣。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衛生科學中心,曾經調查36928名成人的衛生習慣,調查內容包括:①不吸煙;②不酗酒;③每天睡眼8小時;④吃早餐;⑤不吃零食;⑥參加正常的體力活動;⑦保持適當的體重。9年後又進行了一次調查,發現衛生習慣良好的人,死亡率大大低於衛生習慣不良的人。無疑,堅持良好習慣可以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