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葉聖陶先生曾說:“心裏知道該怎樣,未必就能養成好習慣;必須知道怎樣去做,才可以養成好習慣。”好習慣是實踐中培養出來的,如果不刻意培養好習慣,就會不經意地形成壞習慣。
(1)必須確定目標和內容:什麼是好習慣,什麼時候該培養什麼樣的好習慣,一定要心中有數。
(2)要製定完善的可行的計劃,一步一步地實施。
(3)必須有毅力。習慣的養成絕非朝發夕至的事情,必須日積月累地去練,練到一定的程度,“習慣成自然”,就好了。
(4)循序漸進:良好習慣的養成應從簡單到複雜,從容易到困難,從少到多,不要急於求成。對外界環境因素有個適應的過程。
(5)反複堅持:健康良好習慣的培養,不良習慣的糾正,並非一朝一夕可以養成或除掉的。改變已鞏固的,建立新的,要花大精力,反複堅持,才能成功,學壞容易,學好難,這個道理誰都懂。
培養良好習慣要從孩子抓起,建議做好8條:
(1)讓孩子認識習慣的重要性,可以通過講故事、讓孩子分析案例等各種方式進行,讓孩子切身感受到習慣的重要性。
(2)給孩子營造一個健康、知識豐富的環境,培養孩子的興趣。
(3)與孩子一起討論並製定行為規範:定家規,定班規,製定習慣培養目標,一定要發動大家,讓父母老師都參與。要讓孩子自己說:習慣怎麼重要,需要形成一個什麼習慣。要一個一個地定培養目標,甚至兩個月培養一個習慣,一個新習慣,定期對照檢查。
(4)進行榜樣教育。用各種教育行動進行榜樣教育,各種各樣的傑出人物都有好習慣,把名人、偉人當成榜樣。如大家都知道李嘉誠很守時,他是怎麼做到的?原來他每次都將表撥快了10分鍾。
(5)需要持久的訓練,一定要訓練。習慣培養有很多技術手段,可以嚐試多種方式。一個行為的出現往往要訓練一個月以上,這種訓練不是刻板呆滯的,而是要進行分析、評估、引導等。
(6)要及時評估,用各種方式表揚、引導。
(7)要形成良好的集體風氣,好的行為,會得到鼓勵、支持、欣賞;不良的行為出現了,會受到鄙視、反對,環境對一個人好的習慣的形成和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8)老師、父母、同學之間做到相互幫助,相互督促,相互提醒。
5、怎樣克服不良習慣?
對壞習慣,一定要痛下決心,加以破除,不破不立。否則,壞習慣將貽害終生。保爾說:“人應該支配習慣,而不是習慣支配人。”要破除摒棄壞習慣,靠的是態度、意誌、毅力、耐心、決心、恒心。除了這些外,心理專家還介紹了一些方法:
(1)內隱致敏法:不良的行為欲望出現時,立即閉上眼睛,進行厭惡性或懲罰性的想象,使想象產生的厭惡性或懲罰性刺激與不良的行為結合起來,導致對這種行為的不愉快的、痛苦的體驗,從而最終消除不良的行為。例如具有酒癮的人當出現飲酒欲望時,立即閉上眼睛想象自己或他人過量飲酒後出現的失態行為和強烈嘔吐的痛苦後果,就能抑製飲酒的欲望和戒除酒癮。
(2)厭棄法:俗話說“物極必反”,厭棄法就是將欲破除的習慣有意識地反複去做,直到疲憊厭倦為止。國外有位心理學家,曾有將the寫成hte的習慣,他屢思改正,卻毫無辦法。最後他異想天開,故意將拚錯的the寫了幾百遍,同時想著這是錯的,以後不可再如此拚寫。從此以後,這個錯字果然未在他筆下出現了。
(3)替代法:為了戒除某種不良習慣,可以從積極的培養與這種不良習慣相敵對的優良習慣著手。因為這種敵對性的優良習慣一經形成和鞏固之後,自然就對原來的習慣產生種種抑製和替代功效。
(4)改善環境法:人們習慣的養成,與其過去長期所處的環境是密不可分的,有個典故叫“孟母三遷”,講的就是孟子的母親為了給孩子一個好的教育環境三次搬家的故事。若想改掉自己的某種不良習慣,就應設法將環境中的某些不利影響消除掉。比如,如果在學習時注意力無法集中,那麼就應該盡力去除掉書桌上、周圍一切與學習無關的東西影響,如電視、遊戲機、小說和招貼畫,以免這些東西分散學習注意力。
(5)請人監督法:要戒除某種不良習慣時,不妨把決心告訴親朋好友,請給予監督。例如,如果要改變早晨懶床不起的習慣,可讓家人督促提醒早睡早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