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很高的一個詞彙。習慣作何解釋?習慣作何理解?有沒有人研究過呢?
《辭海》對習慣一詞的解釋是:由於重複或多次練習而鞏固下來的並變成需要的行為方式。美國《藍登書屋韋氏大學詞典》將習慣定義為:習慣是一種後天的行為方式,當它成為一種幾乎非自覺的力量時,人們的行為就會遵循其不變。習慣不是一般的行為,而是一種定型性行為。它是經過反複練習而養成的語言、思維、行為等生活方式,是人們頭腦中建立起來的一係列條件反射。習慣在醫學上叫條件反射。孩子出生無所謂習慣,但他們有無條件反射,如用乳頭碰孩子的臉,孩子就會把頭轉過來,尋找乳頭,這叫覓食反射,含住乳頭就吮吸,這叫吮吸反射。這些反射是人類生存的必備條件,這和動物的本能有區別,無須訓練。
長大了就不同了,隨地吐痰、飲酒、吸煙、吃飯囫圇吞棗,這些都是有意或無意養成的。這種條件反射是在重複有規律的刺激下形成的,並且在大腦中建立了穩固的神經聯係。隻要再接觸相同的刺激,就會自然地出現相同的反應。從心理機製上看,習慣是一種內在的需要與滿足,如果不這樣做,就會感到別扭和難受;做了就感到輕鬆適意。比如魯智深喜歡喝酒吃肉,連續兩天不喝酒吃肉,他就會覺得少做了什麼事一樣,心神不寧或渾身難受,就會下山飲酒食肉,於是就有了醉打山門之事。
習慣作為一種定型的鞏固的行為方式,具有自身的特點:
(1)多樣性:人的行為是多種多樣的,所以人的習慣也是多種多樣的。
(2)本質差異性:有的習慣符合社會道德標準,對人的身心健康有利,是好習慣,要堅持和發揚;有的習慣不符合社會道德標準,對人的身心健康不利,是不良習慣,應當摒除。
(3)時代性、社會性、區域性:人們生活習慣的產生與形成受到時代背景、社會文化、風俗傳統、地理環境等影響。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生活習慣,同一時代不同的社會、國家、民族,其生活習慣也不相同。
(4)穩定和可變性:人的生活習慣是經過重複的練習鞏固下來的,因而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但習慣是人們在後天的實踐中重複訓練形成的,具有可變性。
無論偉人名人,無論凡夫俗子,一生中都會形成某個習慣,或好或壞。小平同誌一生嗜煙,這是習慣,一次會上,代表們提出請他戒煙,他考慮後接受了,戒了。這就是習慣的可變性。
習慣有很多分類方法,有一種觀點將習慣分為動作性習慣和智慧性習慣。動作性習慣是指那些外顯的行為方式,往往是幾個連慣的動作就結束了,很明顯就能看到,也很程序化,如飯前洗手、睡前刷牙、坐立端正、走路右行等,這類習慣易於模仿和訓練。而智慧性習慣更多地與思維、態度有關,可以通過一係列的動作或過程體現出來。比如粟裕將軍身經百戰,但每次戰前,作戰計劃製妥後都要在大腦中過幾遍,查查想想有無漏洞,有無缺陷。戰後都要組織總結討論,找出成功和失敗之處,以利再戰。這樣的積極態度就是智慧性習慣的具體內容和呈現方式,具備了這樣的習慣,會讓人變得更智慧。這類習慣不易於模仿,但通過教育和培訓是完全可以養成的。
習慣總是表現於一個人的行為中,而且是比較穩定和自動的。習慣也可存在於一個家族、一個村落、一個區域或一個民族之中。個體的稱之為習慣,群體的稱為習俗。如有些地區,在新生兒出生後第三天要洗澡,稱為“洗三”或“三朝”,這是好的衛生習慣。然而洗時很多細節有可能傷及新生兒,老人用食指在新生兒口腔中擦掃一圈,意為除掉汙物,殊不知,新生兒口腔黏膜細嫩,不能承受重擦,擦後常出現黏膜損傷的意外。一個人的習慣形成或一個地區民俗的形成受這個人或這個地區諸多因素的影響,如理念、能力、智慧、性格,甚至地理氣候等。
一個人一旦形成了一種良好的習慣,這種習慣的深化和整合能促進其健康人格的形成。毛澤東同誌年輕時憂國憂民,胸懷大誌,從小就知道身體健康的重要,常到江河湖海中遊泳,到大風大雨中跑步。因而養成了一輩子喜愛遊泳的習慣,見到江河湖海就想下水,多次暢遊長江、邕江,年過古稀,還幾次橫渡長江。這種習慣的形成與毛澤東同誌的胸襟理想、性格密切相關。陳毅元帥是名儒將,素愛圍棋,激戰前夜也不忘下一盤。毛澤東同誌的遊泳、陳毅元帥的下棋,已超出了健身自娛的範圍,而成為了他們健康人格的一部分。